Author Archive: OCAdmin

 

Recently Posts

2019臺大海洋研究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會議

2019臺大海洋研究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會議

本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第四次雙邊合作會議以「Collaborative physical, geo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tudy along the Kuroshio 」為題,於108年12月9-10日登場。

 
Marine 3D seismic volumes from 2D seismic survey with large streamer feathering.

Marine 3D seismic volumes from 2D seismic survey with large streamer feathering.

強烈的洋流會影響海域多頻道反射震測作業,造成受波器浮纜偏離,讓所收集資料不落在測線上,而在一側形成帶狀分布,降低反射震測資料品質,此稱為浮纜羽狀化(streamer feathering),它不僅會影響海域震測作業,也會造成資料處理上的問題。臺灣東部外海有黑潮經過(圖1)

 
以耳石同位素分析回溯魚類經歷的鹽度史: 以七星鱸魚為例

以耳石同位素分析回溯魚類經歷的鹽度史: 以七星鱸魚為例

河口是許多魚類的重要棲息環境,了解魚類棲息在河口域的時間與頻率有助於漁業管理與物種保育。探討魚類棲地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使用紀錄在七星鱸魚內耳的碳酸鈣結晶物(耳石)的氧同位素值,重建其全生活史棲息環境的鹽度。

 
本所黃千芬教授榮獲科技部「領袖學者助攻方案 − 沙克爾頓計畫」

本所黃千芬教授榮獲科技部「領袖學者助攻方案 − 沙克爾頓計畫」

本所黃千芬教授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獲選科技部「領袖學者助攻方案沙克爾頓計畫 − 突破研究型」,該計畫補助跨領域組成的優秀研究團隊,投入突破性研究,以產出具影響力之研究成果,

 
Revisiting the data reduction of seafloor heat-flow measurement: The example of mapping hydrothermal venting site around Yonaguni Knoll IV in the South Okinawa Trough.

Revisiting the data reduction of seafloor heat-flow measurement: The example of mapping hydrothermal venting site around Yonaguni Knoll IV in the South Okinawa Trough.

由徐春田教授打造之本所地熱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發展領先國際學界之海床地熱觀測研究系統。近年來藉由參與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合作研究探討沖繩海槽西南端的活躍熱液系統

 
—東亞大氣污染落塵從那裡來?—<p > 本所研究顯示源頭可能來自蒙古發電廠煤灰,  處理能力不良之污水處理廠也反而是環境污染物來源</p>

—東亞大氣污染落塵從那裡來?—

本所研究顯示源頭可能來自蒙古發電廠煤灰, 處理能力不良之污水處理廠也反而是環境污染物來源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19-06428-9 蒙古多年來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太多污染的原始環境。本研究主要探討蒙古

 
全球海洋邊界海流Glider觀測網(BOON)白皮書

全球海洋邊界海流Glider觀測網(BOON)白皮書

海洋在整個地球系統環境裡扮演影響及調節全球到個別區域尺度的氣候、天氣、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與生活資源的重要角色,為了更加了解這些大氣及海洋系統彼此的互動與反饋機制

 
2019暑期大專生研究計畫圓滿結束

2019暑期大專生研究計畫圓滿結束

今年的暑期大專生研究計畫於八月底圓滿結束,十多位來自台灣各地不同年級對海洋相關領域有濃厚興趣的大專院校學生在本所度過兩個月充實的暑假生活也學習到很多新的海洋知識與實驗

 
Seaglider觀測黑潮發現中層水層疊水文構造

Seaglider觀測黑潮發現中層水層疊水文構造

2015年科技部支助黑潮探測計畫採購水下滑翔機Seaglider並建立觀測技術,成功地在花東外海取得細緻的黑潮水文資料,助黑潮研究首次精準解析黑潮強流底下

 
2019新生導航暨安全衛生教育

2019新生導航暨安全衛生教育

為迎接新生的到來,本所於108年9月6日舉辦新生導航暨安全衛生教育,完整地介紹本所各項軟硬體資源,讓同學熟悉環境及人員組織,引導新生於學習及生活上均能妥善規劃。

 
本所主辦第四屆臺日秋刀魚資源評估會議

本所主辦第四屆臺日秋刀魚資源評估會議

第四屆臺日秋刀魚資源評估討論會議於8月29日在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本所)舉行,討論目前臺日秋刀魚漁況、生物學資訊,資源評估及漁業管理議題

 
浮游植物之個體大小頻譜在臺灣東部黑潮受環境中可用資源之影響

浮游植物之個體大小頻譜在臺灣東部黑潮受環境中可用資源之影響

林梵絃、何珮綺、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學生林梵絃、何珮綺博士、謝志豪及詹森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於臺灣東部黑潮研究,首次揭示浮游植物

 
科普一傳十《震識九二一》專題將於9/9(一)-9/12(四)線上直播,歡迎踴躍報名參與

科普一傳十《震識九二一》專題將於9/9(一)-9/12(四)線上直播,歡迎踴躍報名參與

本校理學院與一傳十文教簽署「大地球學院合作協議」,以推廣相關領域科普。近期大地球學院預計於9/9(一)-9/12(四)線上直播「震識921」系列課程,歡迎踴躍參與。請見理學院最新消息,網址連結

 
張以杰助理教授任ISC旗魚工作小組副主席

張以杰助理教授任ISC旗魚工作小組副主席

本所助理教授張以杰日前獲選為北太平洋鮪類及似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旗魚工作小組副主席,任期三年,未來張以杰助理教授將與新任主席井嶋浩貴(日本國際水產資源研究所)共同帶領ISC提升漁業科學研究

 
圖書室徵求108學年度工讀生6名、助學生2名

圖書室徵求108學年度工讀生6名、助學生2名

 
科學史沙龍:所長、副所長難得同框

科學史沙龍:所長、副所長難得同框

偶然發現臺大科教中心2019年5月5日在生科系于宏燦教授主持下辦了一場科學史沙龍【海洋微生物知多少】&【臺灣海洋科學研究:半世紀的風華】活動,看起來臺下聽眾寥寥無幾,工作人員恐怕比聽眾多

 
近視500度vs.裸視1.0–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

近視500度vs.裸視1.0–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

買儀器靠本錢、靠別人,用儀器則靠本事、靠自己。 科技部新海2就快亮相了(見下照片),各方儀器專家們最近都在忙船上各種探測儀器海試,其中最亮眼的莫過多音束測深儀(multibeam echosounder)。在本所所長任務指派下,由許鶴瀚老師領軍劉家瑄老師、邱協棟技術師、馬玉芳技術員、研究生陳姿婷親臨新海2出海測試,探測原始資料經過多重校正後,呈現精細的海底地形,細緻到令人驚艷,尤其在淺水和中水深海域表現出奇的好,若把學門資料庫最好的單音束測深儀(single beam echosounder) 200 m網格地形拿來對比(圖1、2),簡直是近視500度跟裸視1.0看花之別,此時便知什麼叫「霧裡看花」,而在淺海區的沉船更是被掃得一覽無遺(圖3)。現代研究船配備multibeam測深儀没啥了不起,但對臺大、海大、中山管的三艘研船來說卻走了很久才到大夥同框,未來這就是我國海底地形測量的標準作業流程,對臺灣總體海洋探測能量來說,確實是一大躍進! 海洋探測和科學研究要1.財力、2.腦力、3.實力、4.活力,海洋所有取之不盡的後3力,獨缺第1力,讓我們一起用熱情生財力。(詹森 2019/7/7) 照片 新海2出海測試 圖1 新海2多音束測深儀掃測結果與學門資料庫200公尺網格水深資料比較 (許鶴瀚 提供) 圖2 新海2多音束測深儀掃測結果與學門資料庫200公尺網格水深資料比較 (許鶴瀚 提供) 圖3 淺水區之沉船無所遁形 (許鶴瀚 提供)

 
Acknowledging differences: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enthic communities along Taiwan coast

Acknowledging differences: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enthic communities along Taiwan coast

本研究於2019年7月發表於期刊“Ecosphere”,係由臺大海洋研究所單偉彌老師以及其博士班學生林玉婷共同發表,旨在探討臺灣沿岸海域的巨型底棲生物群聚(以下簡稱群聚)的劃分

 
不受高層青睞的南向行動-南海孤立內波國際實驗100%完工

不受高層青睞的南向行動-南海孤立內波國際實驗100%完工

「看碧波高壯,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既是男兒當自強」,這是海洋所國際合作現況的寫照。 2017年底海洋學界呼應政府新南向政策下,擘繪布建南海海洋研究平臺的藍圖,包裹數個全球關注的海洋科學議題,期吸引南向國家參與。

 
海上堵颱風-臺大海氣象觀測浮標再次出擊

海上堵颱風-臺大海氣象觀測浮標再次出擊

本所浮標團隊由楊穎堅副教授帶領,於6月2日搭乘海研一號研究船前往臺灣東南外海,在颱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將本所開發的兩組臺大海氣象觀測浮標布放入海(如圖1),期望能在颱風

 
東沙環礁東邊海域的內孤立波國際聯合實驗

東沙環礁東邊海域的內孤立波國際聯合實驗

一項由科技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美國海軍研究署(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共同支助研究東沙環礁東邊海域內孤立波

 

中研院地球所誠徵兼任助理與博士後研究

We seek PostDoc(s) and two college interns(s) to work in a small and energetic group of researchers on topics related to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earth systems.  You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on publish-oriented projects with researchers from a diverse background (over the years we have collaborated with geophysicists, geologists, oceanographers, physicists, [...]

 
本所與中研院生多中心主辦演化生態學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本所與中研院生多中心主辦演化生態學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根據演化學理論,當環境改變時生物須調整或適應出成功的策略,以達到存活、繁衍後代的最大化。演化學理論亦可用於解釋人類或動物行為

 
108學年度博士班招生口試時間表

108學年度博士班招生口試時間表

 
本所戴昌鳳教授歷經三年努力發現7種新命名八放珊瑚

本所戴昌鳳教授歷經三年努力發現7種新命名八放珊瑚

本所戴昌鳳教授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在臺灣南端墾丁海域調查各種八放珊瑚,並有系統地進行形態及基因序列等分類鑑定,歷經三年努力鑑別出的種類高達212種,包括7種新命名種類:墾丁羽珊瑚、

 
台灣中光層珊瑚生態系探索

台灣中光層珊瑚生態系探索

海洋所貴儀團隊測試科技部補助經費新購置的100米級水下遙控無人載具 (BlueROV2),在綠島中光層珊瑚生態系進行首航。儘管海況不佳,我們仍將BlueROV2平穩的施放

 
南海海水中的溶解砷

南海海水中的溶解砷

砷是一眾所皆知的超級毒性元素。由於化學性質與生物生長必需的磷相似,在海水中會透過生物的吸收而進入海洋的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的砷,可經由生物的去毒化作用

 
北赤道反流在海洋氣候模式中嚴重地系統偏差!

北赤道反流在海洋氣候模式中嚴重地系統偏差!

太平洋北赤道反流由西向東流橫跨北緯約3至10度的太平洋,是熱帶太平洋上層海洋風生環流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緯向流,從西太平洋暖池到相對冷的東太平洋流量約在10-30 SV(1 SV = 106 立方公尺/秒)左右。此洋流不僅顯著改變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熱容量、決定熱帶太平洋氣候特徵,更因含有豐富營養鹽,為赤道太平洋帶來豐富營養鹽和高生產力的表層水。然而,在一系列CORE-II大氣場驅動海洋模式實驗模擬中,太平洋北赤道反流強度在全球各類型參與模式比較的海洋模式中皆比觀測資料偏弱許多,這個海洋模式系統性錯誤偏差最開始在曾于恒教授2016年的研究中發現,這現象進而會影響熱帶表面洋流的平均狀態及其長期變異特性,而同樣問題仍然出現在最新第六階段偶合氣候模式比較計畫(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的海洋模式比較計畫(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OMIP)。 為了能夠改善這個模式在熱帶海洋洋流模擬系統性偏差的問題,曾于恒教授和他的國際合作團隊有系統地對此模式偏差肇因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發現此模式偏差居然是來自CORE-II模式比較計畫中的風場驅動實驗設計,特別是應用QuikSCAT衛星風場資料來校正實際風場的標準程序可能會導致這模式偏差的發生,因為在校正程序中,海洋洋流對動量通量計算可能在衛星風場資料以及風場校正程序內重複被計算進而影響到風場驅動力的正確性。這研究為海洋氣候模式中赤道地區常見的系統偏差提供了一項很重要的修正線索並且將有效地改善海洋模式在熱帶區域上層海洋環流的模擬結果,有望減少模式偏差對未來氣候模擬和預報的影響。此研究的重要性已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報導在phys.org (請參閱https://phys.org/news/2019-03-scientists-reveal-pacific-north-equatorial.html#jCp)。更多的資訊可參考曾教授發表在J ADV MODEL EARTH SY的最新文章(Sun et al., 2019)。 Sun, Z., Liu*, H., Lin, P., Tseng*, Y.H., Small, J. and Bryan, F. (2019), “The modeling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

 
本所貴儀中心團隊完成首次Benthic Lander海上測試

本所貴儀中心團隊完成首次Benthic Lander海上測試

本所及貴儀中心團隊於2019年4月3日在屏東枋寮外海完成海底著陸器(benthic lander)海上首度測試,經過幾個月的整備,貴儀中心lander團隊於高雄港作業碼頭進行lander水重、浮力測量、槓片重量調整及burn wire釋放系統測試

 
本所浮標觀颱揭海氣交互作用精細過程

本所浮標觀颱揭海氣交互作用精細過程

本所楊穎堅老師及浮標團隊於2016年成功觀測超級颱風尼伯特,揭露狂暴海象下大氣和海洋間的精細互動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系列Nature Communications。 颱風在海上形成後

 
黃千芬老師團隊發展移動船聲層析方法遙測淺海環境海流分佈

黃千芬老師團隊發展移動船聲層析方法遙測淺海環境海流分佈

沿岸淺海環境受複雜的海岸邊界條件約束與不同時間尺度外力影響,形成複雜的流場變化。由於其海洋動力過程包含了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現象

 
陸域泥火山攜帶深部流體和氣體可造成急劇的氧化還原梯度和生地化循環

陸域泥火山攜帶深部流體和氣體可造成急劇的氧化還原梯度和生地化循環

王珮玲 生存在地下環境中的微生物,調控了地殼、水圈和大氣之間的碳、氮和硫等元素循環

 
微生物的演化歷程有助預測東海細菌多樣性分布

微生物的演化歷程有助預測東海細菌多樣性分布

呂曉沛、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呂曉沛博士及謝志豪教授率領研究團隊

 
本所Seaglider團隊首次獨力操控完成2個月之黑潮探測

本所Seaglider團隊首次獨力操控完成2個月之黑潮探測

本所及貴儀中心Seaglider團隊於2018年11月4日在臺東成功外海下於水下滑翔觀測儀SG648(見報導「大自然的流體力學實驗場」

 
Biogeography of functional trait diversity in the Taiwanese reef fish fauna

Biogeography of functional trait diversity in the Taiwanese reef fish fauna

由於台灣周圍海域環境條件的變化,珊瑚礁魚類種數隨著緯度減少。本研究於2019年1月發表於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本所與日本九州大學紊流觀測成果與後續實驗討論會(II)

本所與日本九州大學紊流觀測成果與後續實驗討論會(II)

繼2018年10月26日在本所215會議室舉行的海洋所與九州大學應力所聯合觀測資料分析與數值模擬結果討論會,2019年1月23日本所詹森、楊穎堅、張明輝等教授

 
107學年第一學期末業務檢討會圓滿成功

107學年第一學期末業務檢討會圓滿成功

為感謝同仁的支持與辛勞,並互相交流意見,本所1月18日中午於二樓會議室舉辦歲末年終業務檢討會。全所教師(含退休教師)、博士後研究人員、技術員、行政人員

 
自生黃鐵硫在富含甲烷環境中的形成與保存

自生黃鐵硫在富含甲烷環境中的形成與保存

臺大海研所范嵐楓博士與林曉武副教授等,在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2018年8月V.138期刊上發表一篇探究在富含甲烷環境中自生黃鐵硫的形成與保存。研究中發現

 
本所研究生王靜偉、楊朝源參加2018東京海洋大學交流活動

本所研究生王靜偉、楊朝源參加2018東京海洋大學交流活動

本所與東京海洋大學交流互訪活動已舉辦了四年,這次活動感謝所內老師詹森、張以杰、林卉婷以及Vianney Denis的推薦

 
臺大海洋研究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會議

臺大海洋研究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會議

臺大海洋研究所與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合作會議以「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Dynamics」為題,於今(107)年12月12-13日熱鬧登場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發現新屬海洋細菌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發現新屬海洋細菌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採樣(照片一),利用嫌氣增菌培養法從東沙島環礁潟湖沉積物樣本分離出四十多株海洋兼性嫌氣性發酵細菌,從中挑選兩株進行特性與分類探討。根據 16S rRNA 基因親緣與細胞化學分析

 
本所黃千芬老師榮獲美國聲學學會(ASA) Medwin Prize in Acoustical Oceanography

本所黃千芬老師榮獲美國聲學學會(ASA) Medwin Prize in Acoustical Oceanography

本所黃千芬老師榮獲2019年度美國聲學學會(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SA)Medwin Prize,以表彰她在「地聲參數反演與聲學海流測繪

 
臺大海洋研究所-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研討會

臺大海洋研究所-東大大氣海洋研究所雙邊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8 Dec 12-13 會議地點:思亮館會議廳 歡迎大家來參加 Abstract book下載  

 
本所50年慶暨所友大會圓滿成功

本所50年慶暨所友大會圓滿成功

今年適逢本校90周年校慶,亦是本所成立50周年,11月15日配合校慶活動,本所舉辦50年慶暨所友大會,邀請本所歷任教職員

 
Molecular assessment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Scleractinia; Pocilloporidae) distribution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Ludao, Taiwan

Molecular assessment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Scleractinia; Pocilloporidae) distribution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Ludao, Taiwan

石珊瑚的分類是根據其骨骼特徵,但此特徵會隨著生存環境而變化,這使得生物學家在鑑定珊瑚種類時充滿挑戰,所以當沿著深度梯度研究珊瑚時

 
大自然的流體力學實驗場−黑潮與SK-III計畫

大自然的流體力學實驗場−黑潮與SK-III計畫

西方邊界流(western boundary current)、地轉流(geostrophic current)、中尺度渦旋(mesoscale eddy)、內波(internal waves)、熱力風

 
本所協助中央氣象局建置完成「海嘯預警浮標系統」

本所協助中央氣象局建置完成「海嘯預警浮標系統」

臺灣地區在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之諸多挑戰下,來自海上的潮濕氣流或颱風所引起的暴雨、洪水、波浪及暴潮

 
本所與日本九州、愛媛大學紊流觀測成果討論會

本所與日本九州、愛媛大學紊流觀測成果討論會

在科技部補助的SK-III計畫下於今年5月本所與日本九州大學應力所Takeshi Matsuno、Takahiro Endoh教授,博士後Eisuke Tsutsumi

 
美菲臺PISTON計畫成功完成帛琉海域探測實驗

美菲臺PISTON計畫成功完成帛琉海域探測實驗

美菲臺三方研究人員於去年(2017)10-11月在美國聖地牙哥Scripps海洋研究所討論確認今年8-10月的海上探測實驗任務後(見http://www.oc.ntu.edu.tw/?p=17527),今年5月PISTON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Tropical Oscillations)計畫團隊決定擴大BSISO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研究目標,包括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海氣交互作用,期亦能改善學界對颱風生成與強度變化的了解,以提高颱風預報的準確度,探測海域亦因此由呂宋島的西方移到北緯10-12度的帛琉海域。

 
氣候變遷對太平洋秋刀魚棲地之影響

氣候變遷對太平洋秋刀魚棲地之影響

秋刀魚為短生命週期物種(壽命為1-2年),其分布和洄游易受到海洋環境(例如:海表溫)及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如,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SON)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