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與中研院生多中心主辦演化生態學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Posts Gallery

 

根據演化學理論,當環境改變時生物須調整或適應出成功的策略,以達到存活、繁衍後代的最大化。演化學理論亦可用於解釋人類或動物行為,例如當環境或特定誘因的驅使下,行為的策略亦必須達到最佳化。演化學理論在陸域動物生態、植物生態、水生生物、漁業、以及人類與社會性動物行為已有許多應用,但跨領域的討論、交流很少。此跨領域交流預期將可激發更多在不同領域的演化學理論的應用。

為了促進演化生態學的跨領域討論與合作,本所王慧瑜老師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主任沈聖峰老師於2019年4月22日在台大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人類與動植物演化生態學國際研討會,與會成員包含來自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 (IIASA)、挪威卑爾根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中央研究院及本校等14位學者,分別針對以下4個主題介紹演化學理論的應用:

  • 社會演化
  • 演化遺傳學
  • 生活史演化
  • 演化生態學

每位學者就自己的專業領域,從遺傳、生理、生態、理論模式等不同的角度探討或驗證演化理論,並與在座的聽眾、學生進行問答討論。與會者包括各校師生及中研院與相關政府單位各部門人員,總共約110人蒞臨,共同討論、進行學術交流,於當日下午五點圓滿結束。

(↑本次研討會學者合影於思亮館國際會議廳前)

(↑此次研討會主辦人本所王慧瑜老師講述魚類生活史隨緯度的變化)

(↑挪威卑爾根大學 (UiB) 的Dr. Mikko Heino講述漁業造成魚類生活史演化)

(↑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 (IIASA) 的Dr. Ulf Dieckmann 講述人類的合作演化)

(↑成大生科系許祐薰老師講述蜻蜓雄性婚配競爭及亞種間分化)

(↑中研院蔡怡陞老師與Dr. Mikko Heino討論真菌類族群基因組演化)

(↑臺師大生物系李壽先老師講述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與演化潛力)

(↑中研院鍾國芳老師講述臺灣小檗生態棲位分化造成特有種多樣性)

(↑此次研討會約有110人與會)

(↑研討會現場有不少的學生專注聆聽,更與學者進行學術討論及交流)

(↑本校生演所李承叡老師與講者進行學術討論及交流)

(↑臺師大生物系李佩珍老師與講者進行學術討論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