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導

北太平洋秋刀魚中汞的生物累積和食物傳輸

Drivers of coastal benthic communities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al setting

臺灣東部礁岩潮間帶原足目(甲殼類)微型棲地偏好及對颱風浪擊抵抗力研究

發展魚類族群韌性估計方法,解決資源評估的不確定性

「臺灣大學跨領域研究」人工智慧在漁業資源保育的應用:以深度學習方法估計魚類年齡

偵測非線性動力系統中穩態轉變時間點的嶄新方法

魚種內不同大小個體群的空間分佈受到海洋暖化與生物量下降之影響

臺大與英國杜倫大學引領國際團隊發表三百萬年前全球氣候變遷登國際期刊

研究發現秋刀魚產卵場比過去已知範圍大,並與公海漁撈海域部分重疊

海洋細菌的競爭力-抵抗力權衡

群集組成過程決定了海洋浮游細菌群集間的多樣性對其生物量的正面影響

海洋裡有瀑布嗎?

利用汞穩定同位素探研太平洋黑鮪甲基汞及餌魚的來源

東海黑潮之二氧化碳快速增加和海水酸化

南海的膠體有機磷

利用有孔蟲重建台灣周遭海域的古水深和地質災害事件

台灣隊TIMCOM 海洋模式首次參與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畫(CMIP6)

探討空間異值性對於估計魚類豐度之影響

浮游動物生態對古海洋重建的影響

在生物地理過渡帶中棲地改變對礁岩魚類專一化程度的影響

利用赤道外動力大幅提升東太平洋聖嬰及中太平洋聖嬰的預報

“黑潮悖論”-黑潮近岸湧升帶來生物能量滋潤黑潮表層貧營養生態系統

因MJO抑制期所加速的上層海洋重新分層現象

隨大尺度環境條件改變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功能與環境之間的因果關係網絡

觀測波浪不見得必須在海面上

一個優秀的策略家會知道如何行動:珊瑚的營養可塑性

氣候變遷衝擊鮪魚棲地及漁業:南太平洋長鰭鮪分布將往南移,南緯30°以北的鮪延繩釣漁業釣獲率將減低。

東中國海透光帶顆粒態有機物碳氮同位素時空分佈反映初級生產力與微生物食階活動

創新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用以重建大型系統交互作用網絡

從大洋洄游魚類探研全球海洋汞之污染和循環

大氣海洋聯合探索南海中部海流季內振盪之動力機制

北台灣底棲群聚與其決定性環境因子

魚群體型大小與空間聚集潛能之關係為駝峰分佈

林卉婷助理教授研究團隊突破性新技術榮登分析化學重量級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測定海水中硝酸鹽的新方法開發—用氯化釩還原法取代傳統的鎘銅還原法

花東海盆層序地層架構及與海底峽谷-溢堤系統伴生的深海沉積物波

了解生物如何形成群集,有助解釋海洋微生物中捕食者與獵物多樣性之正相關

降水及巴塔哥尼亞冰蓋驅動洪堡德涼流南端過去海洋生物生產力

聖嬰現象發生時低層大氣的變異也能夠影響呂宋海峽黑潮入侵的變異

透過大氣傳輸的撒哈拉沙塵暴與大西洋海洋共舞

利用高時空解析度觀測系統南海內波研究再突破

自主式水下載具利用壓力感測定位追蹤領導仿生魚

研究發現秋刀魚豐度逐年下降,分佈往東偏移

三萬多年前古人航海牽徙是靠機緣還是靠企圖?

創新移動載具聲層析技術重建海灣環流

長期暖化破壞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Lessons from a high-CO2 world: an ocean view from  ∼ 3 million years ago

預測印度、太平洋魚種在海水暖化下的數量趨勢

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追蹤近岸海底地下水滲流:以高美濕地為例

以區域海氣偶合模式探討聖嬰現象對南海中尺度現象的影響

臺灣西南海域受流體活動所造成之細微海床特徵

海底峽谷內的物理擾動降低深海線蟲多樣性

海洋浮游動物次級生產力主要受限於獵物之營養組成而非初級生產力

極地海洋的古溫度計-古菌脂膜

本所教師與國際團隊發現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正持續下降

族群年齡結構單一化及氣候變遷使魚群分布趨於不均勻,削弱魚群的存續能力

海洋渦漩之誕生:當黑潮掃過鵝鸞鼻

東海表水元素汞之時空分布、循環與海氣交換

颱風能影響3、4千公尺深的海洋混合? 溫度計串告訴你

結合赤道及赤道外動力過程準確的預報聖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