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ting Vicky Lin, Pierre-Alexandre Château, Yoko Nozawa, Chih-Lin Wei , Rainer Ferdinand Wunderlich, Vianney Denis
國立台灣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林玉婷、單偉彌老師、魏志潾老師和中山大學的夏沛亞老師、日本琉球大學的野澤洋耕老師以及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的博士後研究員Rainer Ferdinand Wunderlich合作並在2024年的5月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此研究探討了不同的環境因子如何影響生活在沿岸海床上的海洋生物群聚(即是底棲生物群聚)。這對於決定哪些因子需要被控制至關重要。此研究從台灣周圍的433條穿越線收集了數據,包括底棲生物群聚和21個環境因子(概括了物理環境、水中化學物質、歷史事件的干擾和陸地上的人類活動)的資料。通過分析這些數據,此研究確定了五種類型的群聚,這些群聚由不同類型的生物主導,包含殼狀珊瑚藻、絲狀藻類、石珊瑚、指狀和叢狀軟珊瑚。此研究發現,光照強度、亞硝酸鹽濃度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在決定不同類型的群聚時相當重要。令人驚訝的是,颱風和溫度異常暖化等歷史事件的干擾影響並不大。此研究還發現,台灣周圍的絲狀藻類非常豐富,這主要是受到陸地上人類活動和水中營養鹽過高的強烈影響。這表示人類的行為正在使台灣周圍的群聚組成變得更加相似。這些人為活動的影響也可能掩蓋了底棲群聚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和地區間的自然差異。為了保護台灣的這些群聚,關鍵是要控制海水中的營養鹽、並減少陸地污染。這將有助於這些群聚在應對氣候變化時保持韌性。
Reference
Lin, Y. V., Château, P. A., Nozawa, Y., Wei, C. L., Wunderlich, R. F., & Denis, V. (2024). Drivers of coastal benthic communities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al setting.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3, 116462.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4.11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