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大海洋所張以杰、許蓁、賴伯凱及合作夥伴所組成的漁業研究團隊,利用長時間的海洋環境及漁業資料,以系集預測方法探討氣候變遷對鮪魚棲地及漁業的影響。這項研究成果於2021年9月發表在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該新方法克服了單一預測的不足,改進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
鮪魚為全球最受歡迎魚種之一,台灣鮪延繩釣漁業作業遍及三大洋,在世界鮪魚產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海洋環境條件與魚類之成長、生殖、死亡、分佈及洄游等生命過程密切相關,可想而知氣候變遷可能造成鮪魚資源及漁場的變動,因此瞭解鮪魚資源、漁場與海洋環境間關係的掌握,對於漁業生產及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長鰭鮪英文學名為 Thunnus alalunga, 英文名 Albacore,外觀明顯的特徵為胸鰭特別長,因此名為長鰭鮪(圖1)。長鰭鮪主要被用來製作罐頭,為歐美超級市場常見「白肉」鮪魚罐頭,近年來長鰭鮪生魚片及壽司亦相當受到歡迎。長鰭鮪廣泛分布於三大洋亞熱帶及溫帶海域,南太平洋為長鰭鮪重要漁場之一,近10年的總漁獲量約為8萬公噸,其中超過90%的漁獲量均來自延繩釣漁業,主要的漁獲國家有台灣,中國及南太平洋島國。
圖1、長鰭鮪albacore tuna,最大體長約為105公分,壽命為15歲。照片提供:漁業署太平洋區觀察員 陳彥志先生。
本研究整合1997-2016年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及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歷史漁業資料及環境資料,透過物種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進行長鰭鮪分佈分析,之後以系集預測(Ensemble Forecast)探討氣候變遷對長鰭鮪分佈的影響。系集預測是藉由考量多個大氣-海洋環流模型(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及碳排放情境( RCP4.5 和 RCP8.5)下的海洋環境預測,來彌補單一預測的不足,期望能包含預測的不確定性,並且將不確定性量化。
研究結果發現,海下100公尺溶氧量及海表面溫度對長鰭鮪潛在分佈之影響最為重要。長鰭鮪偏好棲地為海下100公尺溶氧量介於0.2-0.25 mmol/L-1,及海表溫度介於13-22 ℃。本研究顯示在兩種碳排放情境下,未來南太平洋長鰭鮪偏好棲地範圍之北界會南移約5°緯度,而在南緯30°以南海域之長鰭鮪密度則會增加(圖2、3)。
圖2、南太平洋長鰭鮪相對豐度系集預測結果(第三季)。 (A) RCP 4.5 (左圖),21世紀當前 (2020年)、中期 (2050年) 和晚期 (2080年);(B) RCP 8.5(右圖)。黑色實線表示長鰭鮪適宜棲地範圍(相對豐度 > 25尾/千鉤)。
圖3、南太平洋長鰭鮪相對豐度變化圖(與2012-2016年第三季相比)。(A) RCP 4.5 (左圖),21世紀當前 (2020年)、中期 (2050年) 和晚期 (2080年);(B) RCP 8.5(右圖)。
此外,本研究預測2080年長鰭鮪的釣獲率於南太平洋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海域有減少現象,以新喀里多尼亞減少的程度最高,在紐西蘭、諾福克島經濟水域的釣獲率則會增加(圖4)。目前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CPFC)對於南太平洋長鰭鮪的管理措施為:禁止南緯20°以南的作業漁船數量超過2005年水準(CMM-2015-2)。筆者建議為改進漁業資源管理效益,應將氣候變遷對於長鰭鮪分布及漁業利用度影響考慮至現行管理措施。
圖4、各國EEZ內南太平洋長鰭鮪釣獲率變化圖(與2012-2016年第三季相比)。(A) RCP 4.5 (左圖),21世紀當前 (2020年)、中期 (2050年) 和晚期 (2080年);(B) RCP 8.5(右圖)。本研究僅分析了其EEZ內漁業資料超過 30% 的國家或地區;柱狀圖超過垂直虛線代表鮪釣獲率將明顯增高(諾福克島NK)或降低(斐濟FJ、新喀里多尼亞NC、紐埃島NU、東加TO)。
延伸閱讀:
Chang, Y.J.*, Hsu, J., Lai, P.K., Lan, K.W., Tsai, W.P. (2021)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lbaco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by using ensemble forecast.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8, 7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