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秋刀魚豐度逐年下降,分佈往東偏移

本所 張以杰老師所指導的博士班學生 許蓁與共同作者 謝志豪教授等人,以台灣為首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註一(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建立國際研究團隊,透過跨國研究合作,利用多國漁業資料(包含日本、台灣、中國、韓國、俄羅斯及萬那度,圖一)以地理統計方法(geostatistical modelling approach)探討海洋環境與氣候變異如何影響北太平洋秋刀魚的年間豐度變化及空間分布,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1年Fisheries Research期刊上的第235期(https://doi.org/10.1016/j.fishres.2020.105821)。

研究結果發現,秋刀魚族群分布的重心在2013年後明顯的由日本沿岸往公海移動(向東移),而2017年秋刀魚的豐度明顯下降且其分布更往東移動。我們還發現,模型中的海洋環境因子或氣候變異指數皆無法有效解釋秋刀魚豐度的時空變化。相反的是,導致秋刀魚族群分布變化的原因是受到模型中“其他”時空因子所影響(圖二),推測可能與秋刀魚與沙丁魚間的競爭,公海漁獲壓力的增加,或是更複雜的海洋水文動態等因素有關。

有鑑於現今關於預測氣候變遷對於魚類時空分布的研究相當廣泛,然而這類研究經常忽略各個海洋環境因子或氣候變異指數對於資料的影響程度,我們建議在進行這類研究時應非常小心,而進一步釐清“其他”時空因子是未來研究工作的關鍵領域。

圖一、以三角網格圍繞成的研究區域代表地理統計模型中的離散高斯馬可夫隨機場(Gaussian Markov random field),依據R-INLA 套件中的SPDE方法進行計算。相同顏色的彩色圓點代表圍繞在特定三角網格節點(黑色)的資料。

圖二、秋刀魚時空變動的年間變化及各因子的影響力(若該因子的密度分布圖和最左邊的分布圖相似就代表該因子的相對影響力較高)。

 

左圖:台灣秋刀魚科學團隊參加北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會議;右圖:台灣秋刀魚棒受網漁船(右圖為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提供)。

延伸閱讀:Hsu, J., Chang, Y.J., Kitakado, T., Kai, M., Hashimoto, M., Hsieh, C.H., Kulik, V., Park, K.J. (2021). Evalu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Pacific saur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by using a geostatistical modelling approach. Fisheries Research. (DOI: https://doi.org/10.1016/j.fishres.2020.105821)

 

註一「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係由美國、日本、韓國及俄羅斯4國於2006年發起,旨在管轄北太平洋公海之底層漁業活動,以及尚未被其他國際漁業組織管轄之魚種。NPFC秘書處設在日本東京,成立該組織之公約已於2015年7月19日生效,我嗣於同年8月25日加入該組織成為會員。NPFC目前共有 8個會員,分別為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萬那杜及我國。我國為北太平洋秋刀魚之最大漁捕國,而秋刀魚則為NPFC目前主要管轄之魚種。我國成為NPFC會員,不僅可以維護我在北太平洋公海之漁捕權益,亦有助鞏固我國遠洋漁業產業之發展,以及保障我國漁民之利益,係我國遠洋漁業發展之重要里程碑。(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