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時空解析度觀測系統南海內波研究再突破
南海北部存在有舉世聞名且波高達到100公尺以上的內波,在呂宋海峽因潮流與水下海脊作用而產生後進入南海往東沙環礁方向行進,在過去的研究已清楚了解其
本所 張以杰老師所指導的博士班學生 許蓁與共同作者 謝志豪教授等人,以台灣為首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註一(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建立國際研究團隊
張俊偉、謝志豪 由臺大海洋所謝志豪教授與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張俊偉博士所帶領的國際團隊發現,長期暖化如何藉由削弱與生物多樣性交互關聯的因果網絡 (causal network)來影響水域生態系的穩定性
臺大海洋研究所賀詩琳助理教授共同率領國際團隊,包括海洋地質學家(PlioVAR; https://pliovar.github.io/index.html)和古氣候學者
王慧瑜、沈聖峰、陳穎萱、江勻楷、Mikko Heino 確保海洋魚類族群的永續與穩定為維護海洋生態與社會經濟、糧食安全的重要的一步。在印度、太平洋有多個海洋暖化的熱點
臺灣西南海域增積岩體受到擠壓應力,產生許多褶皺與逆衝斷層,進而形成流體移棲的管道。本研究利用海研一號進行水下無人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與水下遙控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調查
流在地形變化影響下,常常會引發水體擾動,這些擾動的物理機制可能有尾流(wake flow)、正壓不穩定(barotropic instability)…等,且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亞中尺度渦漩
一項由荷蘭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ea Research (NIOZ) 研究員Dr. Hans van Haren主導,邀中研院與本所教師共同參與的海底溫度計串及地震儀觀測(OBS)
科技部支助的「黑潮流量及其變異整合計畫」(OKTV)跟Dr. Magdalena Andr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在美方OKMC計畫支助下,自2012年11月到2014年10月聯合在臺灣
中央研究院博士生鄭琬萱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謝志豪、詹森教授團隊,首度揭露海水層化 (stratification) 的強度會增強環境效應 (environmental effects) 和空間效應
海洋研究所魏志潾老師與加拿大團隊合作調查加拿大領海從大西洋到北極海及太平洋之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本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何珮綺、謝志豪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王珮玲教授團隊,聯合丹麥科技大學Ken H. Andersen教授首度揭露海水與淡水
Eady (1949)的斜壓不穩定(baroclinic instability)理論是海洋與大氣科學家了解海洋渦旋和中緯度天氣系統形成(包含其空間尺度、成長率等)的重要理論基礎
強烈的洋流會影響海域多頻道反射震測作業,造成受波器浮纜偏離,讓所收集資料不落在測線上,而在一側形成帶狀分布,降低反射震測資料品質,此稱為浮纜羽狀化(streamer feathering),它不僅會影響海域震測作業,也會造成資料處理上的問題。臺灣東部外海有黑潮經過(圖1)
河口是許多魚類的重要棲息環境,了解魚類棲息在河口域的時間與頻率有助於漁業管理與物種保育。探討魚類棲地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使用紀錄在七星鱸魚內耳的碳酸鈣結晶物(耳石)的氧同位素值,重建其全生活史棲息環境的鹽度。
由徐春田教授打造之本所地熱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發展領先國際學界之海床地熱觀測研究系統。近年來藉由參與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合作研究探討沖繩海槽西南端的活躍熱液系統
本所研究顯示源頭可能來自蒙古發電廠煤灰, 處理能力不良之污水處理廠也反而是環境污染物來源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19-06428-9 蒙古多年來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太多污染的原始環境。本研究主要探討蒙古
海洋在整個地球系統環境裡扮演影響及調節全球到個別區域尺度的氣候、天氣、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與生活資源的重要角色,為了更加了解這些大氣及海洋系統彼此的互動與反饋機制
2015年科技部支助黑潮探測計畫採購水下滑翔機Seaglider並建立觀測技術,成功地在花東外海取得細緻的黑潮水文資料,助黑潮研究首次精準解析黑潮強流底下
林梵絃、何珮綺、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學生林梵絃、何珮綺博士、謝志豪及詹森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於臺灣東部黑潮研究,首次揭示浮游植物
本研究於2019年7月發表於期刊“Ecosphere”,係由臺大海洋研究所單偉彌老師以及其博士班學生林玉婷共同發表,旨在探討臺灣沿岸海域的巨型底棲生物群聚(以下簡稱群聚)的劃分
太平洋北赤道反流由西向東流橫跨北緯約3至10度的太平洋,是熱帶太平洋上層海洋風生環流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緯向流,從西太平洋暖池到相對冷的東太平洋流量約在10-30 SV(1 SV = 106 立方公尺/秒)左右。此洋流不僅顯著改變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熱容量、決定熱帶太平洋氣候特徵,更因含有豐富營養鹽,為赤道太平洋帶來豐富營養鹽和高生產力的表層水。然而,在一系列CORE-II大氣場驅動海洋模式實驗模擬中,太平洋北赤道反流強度在全球各類型參與模式比較的海洋模式中皆比觀測資料偏弱許多,這個海洋模式系統性錯誤偏差最開始在曾于恒教授2016年的研究中發現,這現象進而會影響熱帶表面洋流的平均狀態及其長期變異特性,而同樣問題仍然出現在最新第六階段偶合氣候模式比較計畫(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的海洋模式比較計畫(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OMIP)。 為了能夠改善這個模式在熱帶海洋洋流模擬系統性偏差的問題,曾于恒教授和他的國際合作團隊有系統地對此模式偏差肇因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發現此模式偏差居然是來自CORE-II模式比較計畫中的風場驅動實驗設計,特別是應用QuikSCAT衛星風場資料來校正實際風場的標準程序可能會導致這模式偏差的發生,因為在校正程序中,海洋洋流對動量通量計算可能在衛星風場資料以及風場校正程序內重複被計算進而影響到風場驅動力的正確性。這研究為海洋氣候模式中赤道地區常見的系統偏差提供了一項很重要的修正線索並且將有效地改善海洋模式在熱帶區域上層海洋環流的模擬結果,有望減少模式偏差對未來氣候模擬和預報的影響。此研究的重要性已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報導在phys.org (請參閱https://phys.org/news/2019-03-scientists-reveal-pacific-north-equatorial.html#jCp)。更多的資訊可參考曾教授發表在J ADV MODEL EARTH SY的最新文章(Sun et al., 2019)。 Sun, Z., Liu*, H., Lin, P., Tseng*, Y.H., Small, J. and Bryan, F. (2019), “The modeling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
本所楊穎堅老師及浮標團隊於2016年成功觀測超級颱風尼伯特,揭露狂暴海象下大氣和海洋間的精細互動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系列Nature Communications。 颱風在海上形成後
由於台灣周圍海域環境條件的變化,珊瑚礁魚類種數隨著緯度減少。本研究於2019年1月發表於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臺大海研所范嵐楓博士與林曉武副教授等,在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2018年8月V.138期刊上發表一篇探究在富含甲烷環境中自生黃鐵硫的形成與保存。研究中發現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採樣(照片一),利用嫌氣增菌培養法從東沙島環礁潟湖沉積物樣本分離出四十多株海洋兼性嫌氣性發酵細菌,從中挑選兩株進行特性與分類探討。根據 16S rRNA 基因親緣與細胞化學分析
石珊瑚的分類是根據其骨骼特徵,但此特徵會隨著生存環境而變化,這使得生物學家在鑑定珊瑚種類時充滿挑戰,所以當沿著深度梯度研究珊瑚時
秋刀魚為短生命週期物種(壽命為1-2年),其分布和洄游易受到海洋環境(例如:海表溫)及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如,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SON)影響
傳統的珊瑚分類通常根據珊瑚骨骼結構的描述,但這些特徵會因為形態的可塑性而改變。由於光照梯度及水體特性使得Pocillopora verrucosa
王慧瑜 Charles Darwin於19世紀時提出演化論 (Theory of Evolution),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為同物種內個體的生存或繁殖策略具有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