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04 月 07 日 11:35:27 / no comments
曾于恒 聖嬰現象對全世界的天氣和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近年研究根據海表面溫度的高溫異常分布狀態可將聖嬰分成東太平洋及中太平洋兩類聖嬰型態
2022 年 03 月 31 日 10:06:58 / no comments
由師大生科系陳仲吉教授、本所謝志豪教授領軍的跨校生地化研究團隊,自2012年9月以來長期與本所詹森教授主持的黑潮探測整合計畫同步採樣。
2022 年 03 月 15 日 14:26:24 / no comments
許哲源 在每年南半球的春天至夏天交界點(10月-2月),會有一種深對流天氣系統名為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以40-60天的周期由西向東穿越印度洋
2022 年 03 月 07 日 16:23:11 / no comments
張俊偉、謝志豪 由臺大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張俊偉博士與海洋所謝志豪教授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解析了全球19個長期觀測的水域生態系統
2022 年 02 月 22 日 14:04:39 / no comments
自西元2000年以來,被大型國際計畫所支持的Argo floats廣泛且定期地觀測世界各地海洋中的垂直溫度和鹽度構造。
2021 年 11 月 11 日 16:34:25 / no comments
謝畇豊、史尼可、單偉彌 本研究由台大海洋所單偉彌副教授與其前博士後研究人員史尼可、以及碩士生謝畇豊執行
2021 年 10 月 29 日 09:41:39 / no comments
由臺大海洋所張以杰、許蓁、賴伯凱及合作夥伴所組成的漁業研究團隊,利用長時間的海洋環境及漁業資料,以系集預測方法探討氣候變遷對鮪魚棲地及漁業的影響
2021 年 10 月 21 日 11:46:20 / no comments
何珮綺、王珮玲 水文交互作用和生物活動控制了東中國海大陸棚透光帶的顆粒態有機物之碳氮同位素分佈。藉由在2008年到2018年間收集的透光帶顆粒態有機物之碳氮同位素組成和碳氮比值
2021 年 10 月 04 日 13:49:00 / no comments
張俊偉、謝志豪 由臺大海洋所謝志豪教授與國家理論科學中心張俊偉博士所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研發出利用時間序列資料來重建大型交互作用網絡的新方法
2021 年 09 月 16 日 09:07:59 / no comments
本校海洋研究所曾鈞懋老師、蕭仁傑老師與國際合作夥伴們同組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汞團隊)。其研究利用高階掠食魚類含「汞」累積速率
2021 年 09 月 10 日 14:21:58 / no comments
南海是世界最大的邊緣海,裡面的洋流也是世界邊緣海裡最複雜的。其中一~二個月的季內尺度振盪過去較少受到重視與研究
2021 年 09 月 09 日 16:08:55 / no comments
蕭菀謙 林玉婷 林卉婷 單偉彌 台大海研所單偉彌副教授及其碩士生蕭菀謙,與海研所博士生林玉婷和海研所助理教授林卉婷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於北台灣進行的研究中,發現了在小尺度範圍
2021 年 09 月 06 日 09:37:26 / no comments
潘若虞,郭庭君,謝志豪 臺大海洋研究所謝志豪教授與其碩士生潘若虞,以及臺灣海洋大學郭庭君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魚族群內
2021 年 07 月 08 日 09:10:58 / no comments
測量飛克等級人造鈾核種236U之豐度比值 236U/238U analysis of femtogram 236U by MC-ICPMS 海洋環流的研究除了衛星、海流儀等物理性量測方法外,利用海水中的“示蹤劑”也是方法之一
2021 年 06 月 29 日 13:19:37 / no comments
本研究為ES&T Water期刊Vol. 1 no.6的當期附加封面(supplementary cover)。封面敘述(Cover story)為: Aquatic scientists now can have a convenient way to measure nitrate in waters especially when nitrite/nitrate coexist.
2021 年 06 月 08 日 09:46:33 / no comments
許鶴瀚 海洋所許鶴瀚老師帶領之研究團隊,利用新整編的水深資料以及地層與震測剖面展示了臺灣造山帶東緣的花東海盆及鄰近的次海盆(弧東海盆)的地形特徵、海底峽谷系統及層序地層架構(圖1)。
2021 年 06 月 07 日 08:46:09 / no comments
張峰勲、謝志豪 臺大海洋所博士後研究員張峰勲與謝志豪教授,提出了一套新穎的分析架構來解釋海洋中微生物中捕食者與其獵物生物多樣性的正相關。這套分析方法成功運用在東海之微生物生態系統中
2021 年 04 月 26 日 09:25:41 / no comments
洪堡德涼流系統(祕魯涼流系統)位於智利沿海一帶,是世界上最具生物生產力的東部邊界湧升流區。此地擁有豐富的營養鹽,促成較高的海洋生物生產力並成為食物鏈的基礎,造就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漁業之一。
2021 年 03 月 22 日 09:44:11 / no comments
呂宋海峽黑潮入侵的時空變異對於北南海的溫鹽及動量收支扮演重要角色,前人對於聖嬰現象造成呂宋海峽黑潮變異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討北太平洋大尺度風場變異直接對黑潮的影響。
2021 年 03 月 22 日 09:38:05 / no comments
大氣與海洋的偶合過程能夠透過邊界層交換動量及熱能,連陸地上傳輸出的沙塵暴皆能與海洋共舞! 最近由本所曾于恒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陳淑華教授合作帶領的國際團隊利用高解析度的海氣偶合模式探討沙塵傳輸至大西洋上方後所引起的海氣交互作用與上層海洋變化的動力過程。結果顯示沙塵可以降低海表向下的輻射通量20-30 Wm-2,在沙塵壟罩區域伴隨的大氣低氣壓異常及反氣旋環流的風應力旋度能使海洋混合層深度變淺且造成海表高度的下降。海溫也隨著沙塵在空間上的分佈有明顯的不同變化,特別是移動到大西洋上的撒哈拉沙塵會使西非海岸海表溫度下降,然而熱帶大西洋的西側則是增溫。這些海溫變異來自於不同的動力機制(圖一)。相異於海表溫度在空間上不均勻的變異,熱通量在沙塵底下皆有降低的現象,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系列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phsere。(撰稿:郭怡君、曾于恒,2021/03/20)。 圖一 沙塵所引起海表溫度變化的相關動力機制示意圖。淺藍(粉紅)區塊表示沙塵所引起的海表降溫(增溫)。
2021 年 01 月 27 日 17:05:50 / no comments
南海北部存在有舉世聞名且波高達到100公尺以上的內波,在呂宋海峽因潮流與水下海脊作用而產生後進入南海往東沙環礁方向行進,在過去的研究已清楚了解其
2021 年 01 月 13 日 09:29:50 / no comments
魚類群游是一種被廣為研究的生物現象。生物學家發現,魚類能利用側線系統感測周遭流場變化,即便無視覺能力亦可達成群游。借鑑於此生物機制,本
2021 年 01 月 05 日 09:31:18 / no comments
本所 張以杰老師所指導的博士班學生 許蓁與共同作者 謝志豪教授等人,以台灣為首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註一(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建立國際研究團隊
2020 年 12 月 07 日 09:18:35 / no comments
人類學加海洋學會擦出什麼科學火花? 35,000-30,000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離開棲地航向大海四處牽徙,究竟是隨波逐流碰運氣抑或有計畫目的的航海?
2020 年 11 月 25 日 11:03:16 / no comments
大多數的海洋探測儀器屬於點量測,受限於儀器設備數量,無法於有效時間內大規模且密集取樣以重現整體的海洋結構。本所黃千芬老師與其研究生陳冠宇,以及
2020 年 10 月 23 日 09:15:14 / no comments
張俊偉、謝志豪 由臺大海洋所謝志豪教授與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張俊偉博士所帶領的國際團隊發現,長期暖化如何藉由削弱與生物多樣性交互關聯的因果網絡 (causal network)來影響水域生態系的穩定性
2020 年 09 月 04 日 14:05:39 / no comments
臺大海洋研究所賀詩琳助理教授共同率領國際團隊,包括海洋地質學家(PlioVAR; https://pliovar.github.io/index.html)和古氣候學者
2020 年 08 月 24 日 08:54:33 / no comments
王慧瑜、沈聖峰、陳穎萱、江勻楷、Mikko Heino 確保海洋魚類族群的永續與穩定為維護海洋生態與社會經濟、糧食安全的重要的一步。在印度、太平洋有多個海洋暖化的熱點
2020 年 08 月 12 日 09:54:36 / no comments
受到陸域水頭壓力差異、潮汐波動或其他動力的驅動,沿岸地下含水層中地下水及海域沉積物中孔隙水會穿過海床進入海域水體,此現象稱為海底地下水滲流
2020 年 08 月 12 日 09:40:58 / no comments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陸緣海,南海的表面溫度變化可直接影響周圍國家的天氣及氣候變化,過去研究顯示南海的上層海洋動力在區域氣候系統上扮演重要角色
2020 年 08 月 12 日 09:30:45 / no comments
臺灣西南海域增積岩體受到擠壓應力,產生許多褶皺與逆衝斷層,進而形成流體移棲的管道。本研究利用海研一號進行水下無人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與水下遙控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調查
2020 年 07 月 24 日 17:01:56 / no comments
線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多細胞動物之一,對於物質及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輸影響甚鉅
2020 年 07 月 23 日 09:45:20 / no comments
何珮綺、謝志豪 臺大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教授結合海上培養實驗與生態元素比測量
2020 年 07 月 14 日 10:05:50 / no comments
在現今的氣候變遷中,我們需要去分辨是由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必須藉由重建過去的海洋和大氣溫度並與現今的觀測數據進行比較,尤其是對於極地海洋更加重要
2020 年 05 月 27 日 09:31:51 / no comments
如何鑒往知來,預測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未來?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原盛明博士、臺灣大學海洋所副教授魏志潾博士
2020 年 05 月 27 日 09:07:38 / no comments
王政喻、郭庭君、謝志豪 由台大海洋所的謝志豪教授與其研究生王政喻,以及海大海資所的郭庭君助理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
2020 年 05 月 11 日 12:57:45 / no comments
流在地形變化影響下,常常會引發水體擾動,這些擾動的物理機制可能有尾流(wake flow)、正壓不穩定(barotropic instability)…等,且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亞中尺度渦漩
2020 年 04 月 14 日 08:35:36 / no comments
汞是一具有神經毒性之元素,在環境中具有相當複雜的生地化循環特性;其中在表層海水中還原生成元素汞(Hg0),進而海表面進行海氣交換的過程作用
2020 年 04 月 07 日 16:55:30 / no comments
一項由荷蘭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ea Research (NIOZ) 研究員Dr. Hans van Haren主導,邀中研院與本所教師共同參與的海底溫度計串及地震儀觀測(OBS)
2020 年 03 月 30 日 14:22:37 / no comments
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上最主要的變化模態,它對全世界的天氣和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由於這個全球性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改變陸地及海洋的生態系統
2020 年 03 月 30 日 14:09:39 / no comments
北太平洋冬季海平面氣壓異常場上最重要的模態就是著名的阿留申低壓,次為重要的第二模態稱為北太平洋震盪,雖然他不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氣候特徵
2020 年 03 月 30 日 09:31:41 / no comments
科技部支助的「黑潮流量及其變異整合計畫」(OKTV)跟Dr. Magdalena Andr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在美方OKMC計畫支助下,自2012年11月到2014年10月聯合在臺灣
2020 年 03 月 26 日 16:15:53 / no comments
中央研究院博士生鄭琬萱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謝志豪、詹森教授團隊,首度揭露海水層化 (stratification) 的強度會增強環境效應 (environmental effects) 和空間效應
2020 年 03 月 09 日 14:11:09 / no comments
西方邊界流受島嶼阻隔的影響下,於背流處常常衍生生很多小尺度現象,也影響著當地生物生態系統,台灣的東岸綠島島尾渦流即是很典型的案例,但釐清背後物理機制視為當要之急
2020 年 02 月 26 日 13:05:45 / no comments
海洋研究所魏志潾老師與加拿大團隊合作調查加拿大領海從大西洋到北極海及太平洋之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本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20 年 02 月 14 日 13:43:16 / no comments
何珮綺、謝志豪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王珮玲教授團隊,聯合丹麥科技大學Ken H. Andersen教授首度揭露海水與淡水
2020 年 02 月 06 日 09:43:38 / no comments
Eady (1949)的斜壓不穩定(baroclinic instability)理論是海洋與大氣科學家了解海洋渦旋和中緯度天氣系統形成(包含其空間尺度、成長率等)的重要理論基礎
2019 年 12 月 24 日 09:26:37 / no comments
強烈的洋流會影響海域多頻道反射震測作業,造成受波器浮纜偏離,讓所收集資料不落在測線上,而在一側形成帶狀分布,降低反射震測資料品質,此稱為浮纜羽狀化(streamer feathering),它不僅會影響海域震測作業,也會造成資料處理上的問題。臺灣東部外海有黑潮經過(圖1)
2019 年 11 月 15 日 11:16:31 / no comments
河口是許多魚類的重要棲息環境,了解魚類棲息在河口域的時間與頻率有助於漁業管理與物種保育。探討魚類棲地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使用紀錄在七星鱸魚內耳的碳酸鈣結晶物(耳石)的氧同位素值,重建其全生活史棲息環境的鹽度。
2019 年 11 月 08 日 15:31:16 / no comments
由徐春田教授打造之本所地熱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發展領先國際學界之海床地熱觀測研究系統。近年來藉由參與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合作研究探討沖繩海槽西南端的活躍熱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