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汞穩定同位素探研太平洋黑鮪甲基汞及餌魚的來源

 
 

Posts Gallery

 

曾鈞懋

瞭解鮪魚體中甲基汞(MeHg)的累積和來源,以及如何降低人類食用暴露於汞的風險,是當前人類健康和生態永續至為重要的議題。 因此,曾鈞懋教授實驗室和美國Reinfelder教授 (Rutgers University) 一同合作,探研於西北太平洋捕獲的太平洋黑鮪魚(Thunnus orientalis, PBT)魚體中甲基汞的累積及食物來源。

曾老師團隊於2023 L&O Letters發表,利用汞穩定同位素揭示了西北太平洋成年太平洋黑鮪魚體中甲基汞及攝食餌魚的來源。分析了黑鮪魚及其在覓食區捕食餌魚肌肉組織中汞濃度及其穩定同位素的比值,並且比較前人發表於北太平洋鮪魚及餌魚汞同位素的資料。首先,發現汞同位素δ202Hg 和 Δ199Hg比值隨著鮪魚年齡的增長,其甲基汞累積的來源有明顯轉變;隨著太平洋黑鮪的生長,其體內甲基汞逐漸增加,其捕食餌魚主要來自日本東邊黑潮及親潮的交會區,相對於台灣附近產卵場餌魚的甲基汞貢獻則很少;更進一步顯示,於西北太平洋之甲基汞在進入海洋黑鮪食物網之前有不同的來源或轉化,而且魚汞濃度的升高,顯然跟東亞人為汞輸入有關。

 整體來說,此研究證實了汞同位素比值可以辨識太平洋黑鮪魚體中汞的主要來源;對於確定其他高級掠食者中高濃度甲基汞的來源亦有助益;對於提供甲基汞進入鮪魚食物傳輸訊息,評估海域生態污染及食安風險管理極具重要意義。

 

文章連結: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lol2.10313

北太平洋鮪魚及餌魚體內Δ199Hg/Δ201Hg 斜率比值之空間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