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OCAdmin

 

Recently Posts

海洋所SCSIMAR、大氣系SCSTIMX、美菲PISTON國際合作計畫

海洋所SCSIMAR、大氣系SCSTIMX、美菲PISTON國際合作計畫

北半球夏季熱帶季內震盪(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tropical oscillation,簡稱BSISO)為菲律賓群島及海洋大陸區風場和降雨的重要氣候訊號(圖1)

 
戴昌鳳教授剖析國境南疆-太平島

戴昌鳳教授剖析國境南疆-太平島

本所戴昌鳳教授2016年3月領軍海研一號1132航次,帶隊本所生物組陳韋仁教授、魏志潾助理教授團隊遠赴離臺灣1500公里的南沙太平島(圖1、2),進行一趟至關重要的太平島周邊珊瑚礁

 
本所曾于恒教授團隊揭密2015/16超強聖嬰的起源

本所曾于恒教授團隊揭密2015/16超強聖嬰的起源

東北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在2013/14年北半球冬季呈現顯著增暖的現象,並且從阿拉斯加灣一直向北美西海岸持續擴展,這個太平洋上極端增暖的事件過去幾年受到報章雜誌極大的關注

 

台大海洋所碩士班甄試招生 開始了!

有興趣甄試的同學請把握時間,並與想加入的研究室聯繫 http://gra103.aca.ntu.edu.tw/brochure/107/

 
珊瑚群聚功能性的新研究方法–利用珊瑚株型態探討珊瑚群聚的生態功能角色

珊瑚群聚功能性的新研究方法–利用珊瑚株型態探討珊瑚群聚的生態功能角色

珊瑚礁組成在生態系統的過程及珊瑚礁的回復力研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珊瑚的型態群聚及豐度常被用來與功能性的組成作比較。

 
本所協助科技部主辦「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論壇」

本所協助科技部主辦「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論壇」

南海是世界最大的邊緣海,周邊國家包括我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以及中國大陸等,富含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是國際間重要的航運管道

 
解析海水中溶解態砷與膠體態砷的分布狀態

解析海水中溶解態砷與膠體態砷的分布狀態

砷(Arsenic,As)在近二十年來不斷受到國際矚目,是因為砷經由食物鏈等途徑進入生物體內,將會造成健康危害。然而在環境中常見的砷具有不同化學物種

 
2017暑期大專生參與本所研究計畫圓滿結束

2017暑期大專生參與本所研究計畫圓滿結束

本所今年舉辦之暑期大專生參與研究計畫活動,已於8月31日舉行成果發表會後圓滿結束(照片1)。為期兩個月的暑期大專生參與本所研究計畫活動,今年共招收九名大專學生

 

臺大地質系曾泰琳研究室徵研究助理

【工作地點】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   【工作內容】 地震資料分析與整理、協助報告撰寫及其他待辦事項   【薪資待遇】 比照科技部標準支薪,碩士級起薪36,050元;學士級起薪31,520元   【應徵條件】 具地球物理相關背景及地震資料處理經驗,能在Linux環境使用 GMT, SAC 及 C-shell scripting。熟悉台灣地震構造者尤佳。   【其他備註】 應徵請檢附以下資料: (1)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 (2) 履歷表 ※合適者會優先安排面試   【資料寄送】 應徵資料請寄至 chtsao1988@ntu.edu.tw 主旨欄請註明『應徵研究助理-OOO(姓名)』   【詢問及聯絡】 聯絡人:曹先生 電話:02-3366-2943#211

 

生物組演講公告 10月27日(五) 3:30-5:00pm Stoichiometry of assimilation in zooplankton for growth maximization: eat more or eat less? Prof. Jotaro Urabe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臺日科學家召開「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評估與分析研討會」

臺日科學家召開「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評估與分析研討會」

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評估與分析研討會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本所)舉行,討論目前臺日秋刀魚漁業現況、海洋環境變遷,及資源永續利用相關議題

 

本所研究特色:跨領域生態系統海洋學(Ecosystem Oceanography)

生態系統海洋學(Ecosystem Oceanography):了解生態系統如何運作是海洋學未來研究之主要目標,有助明瞭長期的全球變遷對海洋可能帶來的衝擊。右圖中簡要說明海洋生態系中複雜的食物網及能量如何在食物網中傳遞,而這些生態過程受到物理、化學及地質動力所驅使。再加上氣候變遷、海洋污染及漁撈等外在壓力,因此要了解與預測海洋生態系統動態,需要跨領域研究。(本說明修改自「臺灣海洋科學研究成果及中長程研究方向」,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陳思穎繪製,右圖中各部件元素未按比例繪製)

 
中天新聞專訪本所浮標即時觀測尼莎颱風(Nesat)

中天新聞專訪本所浮標即時觀測尼莎颱風(Nesat)

本所海氣象浮標即時觀測颱風已嶄露頭角獲各方矚目,各家媒體多次報導。近日中天電視公司聯繫本所張明輝老師,表達欲採訪有關7月下旬尼莎颱風即時觀測之專題報導。8月3日上午中天新聞文字記者

 
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30有成

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30有成

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Ocean Data Bank,簡稱ODB) 自三十一年前在科技部(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高瞻遠矚下支持推動,設立以來一直是海洋及海洋工程學界的「中央氣象局」。多年來在有限的人力和不很充裕的補助經費情況下,負責蒐集及處理我國各研究船和其他海洋調查產出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球物理等多領域海量之探測數據,另方面在逐步成長後也開始扮演類似美國National Ocean Data Center (NODC) 的角色,負責資料的品質管制,按屬性分門別類納入資料庫,以及統計分析等之加值服務,並提供外界申請使用(然NODC員工規模高達數百人)。三十一年來除執行科技部交付資料申請及推廣學界使用之任務外,近年服務對象擴大,不僅產官學研界,亦廣及中、小學和一般大眾。 除此之外,資料庫任務現已超越傳統的資料Curation (資料保存與資料品管),業已成為主動資料搜集與整合、資料分析、資料視覺化與資料發佈之平台。近年為提升服務效能更引入AI演算法,建立多元服務管道與研發分散式資料庫等之前瞻技術,為配合『科技部海洋科技中程規劃』預定之「國家海洋資料中心分散式資料庫」努力構建基礎雛形。 ODB日常業務包括以創新技術研發各式高即時性、高可用性的資訊工具,例如所建立之實用軟體系統即可提供學界執行探測任務所需,另亦為科技部儲備緊急應變能量,提供產、官、學、研界更多面向服務。每每國家有需求時,ODB協助科技部自然司海洋學門扮演智庫的角色,短時間內即提供必要資訊給部會參考,過去實例如協助華航CI611空難事件搜救時之地形及海流資料、協助提供中日漁業協議漁場之水文環境資料作為與日本談判之參考資料、提供太平島周邊海域高解析度逐時潮汐預報資料予國安單位作為登島策略研擬材料、模擬海研五號可能的漏油擴散情形、配合政府政策提供離岸風力發電機選址所需的海底地形、地質、水文、洋流等資料等等,不一而足。 ODB同時亦為推廣海洋科學教育以及海洋資料應用而努力,例如製作臺灣週邊海域海底地形、平均洋流及水文分佈圖並寄交海軍、海巡署各單位和各級中、小學使用,協助出版「區域海洋學」,並將成果匯整成以科技部為名定期出版的海洋圖集報告,這些成果得到各界熱烈迴響與索取。過去十餘年來,ODB積極推動、參與海洋科普教育,已是歷年的世界海洋日活動、高中地科教師研習營等各界海洋活動必定邀請參展的對象。 ODB為產、官、學界及一般大眾提供不同階層之服務,期望與世界接軌和永續發展,使科技部自然司海洋學門成為國家海洋發展、鞏固海權與海洋資源永續經營之重要支柱。找海洋資料嗎? 請到學門資料庫網頁探索:連結1 及連結2。(撰稿:學門資料庫,2017/8/7)

 
浮標團隊完成2017年NTU1、NTU2佈放

浮標團隊完成2017年NTU1、NTU2佈放

本所海氣象即時觀測浮標團隊,於8月5日13時30分於臺灣東南部海域成功佈放NTU2浮標。與今年6月8日佈放之NTU1浮標一同觀測臺灣東南部海域海、氣象變化。

 
本所陳勁吾與黃千芬老師聯手解碼地震T波傳播機制

本所陳勁吾與黃千芬老師聯手解碼地震T波傳播機制

本所地質地物組陳勁吾助理教授與物理組黃千芬副教授,以水聲聲線追蹤法解釋花東海盆海底地震儀所記錄到T波的傳播機制,成果發表於地科傑出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本所新舊任所長交接儀式

本所新舊任所長交接儀式

本所7月31日上午11時假1樓會議室舉行第13、14任所長交接儀式,在多位老師及同仁的見證下,魏慶琳所長將所長室鑰匙交付新任所長詹森教授

 

徵求資料庫生物技術員

一、背景需求: (1)   國內外生物相關科系碩士畢業。修過動物分類學、生態學並具野外經驗優先考慮。 (2)   具研究所以上程度英語能力。 (3)   具MicroSoft Office基本文書處理能力。 (4)   優先考慮熟悉資訊系統、具程式撰寫相關經驗者 (但無經驗者亦可)。 (5)   主動積極、認真負責、願意學習,並能獨立作業且具跨單位溝通協調及服務熱忱之態度 二、工作內容: (1)   蒐集國內外生物海洋學相關資料 (2)   處理生物海洋資料與資料入庫 (3)   提供資料加值服務 (4)   支援其他相關庶務   三、待遇:依「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約聘技術員報酬標準」及「國科會薪資標準」 四、工作地點: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意者請備妥履歷及相關資料並註明應徵職別 email至 hsulan@ntu.edu.tw資料庫 許蕙蘭 小姐 收 收件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8月07日止(以email發送日期為憑)。 通過初選者,將通知面試時間。 擬起聘日期:面試後通知。

 
徵求106學年度工讀生6名. 

徵求106學年度工讀生6名. 

 
花蓮外海發現巨大內波

花蓮外海發現巨大內波

在人們的直覺裡,深海的流動應該非常緩慢,因此深層海水的水質也應該是穩定的。然而,近來許多新發現逐漸扭轉了這個印象。

 
「本所技術員陳思穎的淨海實驗獲臺大創創挑戰賽十強團隊」

「本所技術員陳思穎的淨海實驗獲臺大創創挑戰賽十強團隊」

本所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技術員陳思穎組熱血團隊「無痕海洋」,提出淨海實驗的構想並付諸行動參加臺大創創挑戰賽榮獲十強團隊

 
本所與「一傳十文教」合作錄製海洋科普節目

本所與「一傳十文教」合作錄製海洋科普節目

本所與本校大氣系協同海洋大學、中央大學與中山大學多位教師聯手協助「一傳十文教」機構在2017年6月7、8、9三日錄製海洋科普教育「海洋解密」系列節目

 

2017暑期大專生計畫錄取名單

2017暑期大專生計畫錄取名單已經公布,請至暑期大專生專區或是暑期大專生網站(http://ecows.oc.ntu.edu.tw/ocsummer/?page_id=196)查詢。

 
魏志潾老師率生物、物理團隊驗證峽谷海底強烈之生物–物理耦合現象

魏志潾老師率生物、物理團隊驗證峽谷海底強烈之生物–物理耦合現象

本所生物組魏志潾老師團隊在高屏峽谷海底的密集採樣,輔以物理組內潮模式結果之綜整分析,發現高屏海底峽谷強烈生物和物理耦合現象。

 
Nature雜誌主編造訪本所

Nature雜誌主編造訪本所

Nature雜誌是一份歷史悠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頂尖雜誌,內容廣泛含括各個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自1869年發行以來,始終秉持為學界迅速發布最新科學發展和研究成果

 
SK-II探測揭露黑潮之下反流機制發表於JGR

SK-II探測揭露黑潮之下反流機制發表於JGR

自2012年秋天以來,在科技部支助下,OKTV及SK-II計畫有系統、持續的探測黑潮,揭露了許多黑潮不為人知的面貌,為海洋學界開創新的研究題材。

 
2017暑期大專生已經開放報名,詳情請到暑期大專生專區查閱。

2017暑期大專生已經開放報名,詳情請到暑期大專生專區查閱。

暑期大專生專區  

 
NTU Buoy即時海象與氣象浮標系統獲國內外媒體報導

NTU Buoy即時海象與氣象浮標系統獲國內外媒體報導

自從三月底AGU Eos登出本所自主發展的即時海象與氣象浮標系統論文後 (https://eos.org/project-updates/new-data-buoys-watch-typhoons-from-within-th)

 
本所研究生參與美國船Roger Revelle探測

本所研究生參與美國船Roger Revelle探測

本所研究生搭乘美國R/V Roger Revelle研究船參與SK-II (Study of the Kuroshio – II) 計畫聯合探測作業的RR1705航次,已於3/20順利結束為期18天的海上研究,並返回高雄港。

 
Eos報導NTU浮標之發展與即時觀測颱風

Eos報導NTU浮標之發展與即時觀測颱風

  本所浮標觀測團隊改進NTU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並於2015年到2016年10月間成功地觀測到9個颱風之後,浮標團隊將應用在浮標省電資料蒐錄系統、水下接頭、防釣線糾纏裝置等之技術

 
本所Seaglider完成首次3個月黑潮探測任務

本所Seaglider完成首次3個月黑潮探測任務

本所水下滑翔觀測儀Seaglider於去年12月8日在鵝鸞鼻東南方首航下水,經過3個月連續探測黑潮與海洋渦旋,已於3月6日經臺東成功地區漁民藉由延繩釣漁船收回送至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博士處,再於3月8日運回本所。3個月期間總計完成434回探測,蒐集鹽-溫-深(CTD)、溶氧(DO)、螢光(fluorescence,695 nm)、背散射(backscatter,532 nm和700 nm)資料計849,455組,航程水平距離約2095.1 km,航線總軌跡(圖1左)長約2296.3 km,總航行時間約87天(~2093小時),第一趟大三角探測(圖1左淺藍色三角形)所得的鹽度剖面如圖1右。仔細檢視第一趟探測在北邊測線(N1測線)所得的溫度和鹽度斷面分布(圖2)可以看到許多細微的海洋水文構造,例如內波的影響及水團層疊交錯(interleaving),尤其在中層水(大約400到800 m之間,似南海中層水(South China Sea-like Intermediate Water)和北太平洋中層水(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的水平互侵特別明顯。整體資料能幫助我們更深入一層的了解臺灣東方黑潮的變異。 本次任務雖已順利結束,但Seaglider的操控及後續的維護仍具相當的挑戰性,需透過不斷的實際操作與磨練,觀測技術才得以紮實生根。未來也希望藉由此次技術及科學研究團隊的養成,逐步達成建立Seaglider觀測機隊的終極目標。(撰稿:詹森,2017/3/10)                           圖1  本所Seaglider首次黑潮探測任務探測軌跡(上)及第一趟探測所得鹽度剖面(下)                     圖2 第一趟探測在北邊測線(N1測線)所得的溫度(上)和鹽度(下)斷面分布

 
本校地科與海洋科學QS世界排名NO.43

本校地科與海洋科學QS世界排名NO.43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於106年3月8日公布2017年「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國立臺灣大學共有36個領域上榜,其中20個領域排名前50,地球與海洋科學排名43。     相關報導網頁  

 
海洋研究所新版官方網站同步上線測試中

海洋研究所新版官方網站同步上線測試中

海洋研究所新版官方網站經過本所網站規劃小組指導老師與電腦室同仁近一年的規劃與實作之後,目前已於http://www.oc.ntu.edu.tw/oc_new同步上線中。

 
海洋所Seaglider下海首航滿月

海洋所Seaglider下海首航滿月

去年12月初本所海研一號帶著水下滑翔觀測儀Seaglider到鵝鸞鼻東南方下水(照片1),展開首次為期四個月的黑潮與海洋渦旋觀測,連續翱翔在東部海域穿梭於黑潮之間已整整一個月了。

 

物理組演講公告 01月05日(四) 14:20 Marine Biological-Physical Coupled Modeling: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Dr. Rubao Ji (Associate Scientist, Biology Department/WHOI)

 

化學演講公告  12月27日(二)  13:20  Determination of Nickel, Copper and Zinc Isotopes in seawater and its application.  Dr. Shotaro Takano (Dept. Chemistry, Kyoto University)

 
東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研究所再度訪問本所交流

東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研究所再度訪問本所交流

日本東京大學與臺灣大學為姊妹校,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東京大學Haneda副校長帶領東大90餘位學者蒞校交流,其中15位學者為東大大氣與海洋研究所教師,由本所負責接待。

 
本所參與「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並推動南海研究工作

本所參與「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並推動南海研究工作

為宣示南海諸島屬於中華民國領土,讓人民瞭解政府對於南海議題的重視與具體施政作為,內政部於12月9日起在國史館辦「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七十周年紀念特展」,

 
海洋所同仁參訪香港科技大學洽談合作事宜

海洋所同仁參訪香港科技大學洽談合作事宜

海洋所魏慶琳所長率本所白書禎、詹森、張明輝及魏志潾教授應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邀請,於12/4-12/6前往交流訪問並談雙方未來的教學與學術合作。   一行人首先拜訪吳恩柏副校長暨霍英東研究院院長。

 
恭賀林卉婷助理教授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薪傳獎】、恭賀何文華技術員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探測貢獻獎】

恭賀林卉婷助理教授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薪傳獎】、恭賀何文華技術員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探測貢獻獎】

  恭賀林卉婷助理教授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薪傳獎】 恭賀何文華技術員榮獲中華民國海洋學會第二屆【海洋探測貢獻獎】

 
海洋所呂曉沛博士及謝志豪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同時採用細到粗的分類單元來評估生物群聚與環境因子的關聯強度,揭示長期演化對於現生群聚結構的影響。

海洋所呂曉沛博士及謝志豪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同時採用細到粗的分類單元來評估生物群聚與環境因子的關聯強度,揭示長期演化對於現生群聚結構的影響。

  生物群聚的結構,包含其物種組成和相對豐度,通常會隨著環境因子的變動而改變。傳統上,「種」被視為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故一般生態研究會將個體歸類到「種」來進行群聚結構與環境因子的關聯探討。

 

2016年11月26日舉辦"海洋資源研討會"

臺灣具備優越的海洋地理環境,造就多元的海洋漁業,臺灣亦是全球遠洋漁業大國。資源養護及永續利用之課題對於我國漁業發展及漁業管理亟為重要。

 
恭賀陳世楠副教授獲得科技部10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恭賀陳世楠副教授獲得科技部10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陳老師的研究領域為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在近岸問題上的應用。近期的工作主要關注:一、由密度差驅動的沿岸流的動力及穩定性。二、河口系統鹽水入侵

 
張翠玉老師利用台灣東部海域的海底地震儀陣列資料,解算出深海內潮(>1,000 m)的平面傳播方向以及速度,提供深海內潮與海底地形之間能量耗散作用的具體觀測。

張翠玉老師利用台灣東部海域的海底地震儀陣列資料,解算出深海內潮(>1,000 m)的平面傳播方向以及速度,提供深海內潮與海底地形之間能量耗散作用的具體觀測。

在2011年5月至7月期間,在台灣東部外海布放了4套海底地震儀(OBS),除了偵測台灣南部隱沒帶的地震活動,也記錄到深海內潮

 
TEAMS-IONTU workshop on impacts of marine ecosystems by natural disasters國際研討會紀實

TEAMS-IONTU workshop on impacts of marine ecosystems by natural disasters國際研討會紀實

理學院海洋研究所(IONTU)2016年6月15日與日本東北地區海洋科學學會(Tohoku Ecosystem-Associated Marine Sciences簡稱TEAMS)於本院思亮館國際會議廳合辦「日本東北生態系統海洋科學暨台大海洋所雙邊國際研討會」(TEAMS-IONTU workshop on impacts of marine ecosystems by natural disasters)。

 
本所與美國WHOI及APL-UW合辦SK-II/Taiwan 2017 Planning Meeting

本所與美國WHOI及APL-UW合辦SK-II/Taiwan 2017 Planning Meeting

2016年10月11-12日,本所物理組詹森教授與美國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Dr. Lou St. Laurent和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PL-UW) Dr. Craig Lee在理學院思亮館國際會議廳合辦臺美海洋合作探測工作會議(見以下照片)

 
本所王慧瑜助理教授研究發現漁業捕撈可能改變黑鮪魚洄游與產卵行為,導致成魚體長逐年增加

本所王慧瑜助理教授研究發現漁業捕撈可能改變黑鮪魚洄游與產卵行為,導致成魚體長逐年增加

人類過度捕撈魚群,不僅造成魚類個體數目越來越少,也常使得魚群裡的大魚變少,而導致平均體長越來越小。

 
黑潮通量變化探測整合計畫

黑潮通量變化探測整合計畫

  本所物理組同仁主導執行的科技部「黑潮通量變化探測整合計畫」(Observations of the Kuroshio Transports and Variability, “OKTV”),與美國海軍研究處(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支助的Origins of Kuroshio and Mindanao Current (OKMC)計畫國際合作,

 
本所再次於西太平洋施放兩組海氣象觀測浮標

本所再次於西太平洋施放兩組海氣象觀測浮標

本所的兩組新設計的海氣象自動觀測浮標,已經分別於6/26與6/27兩天由海研一號成功的施放於臺灣東方約175公里以及東南方約375公里的海域(見附照片),觀測氣象與海象變化。

 
本所引進水下滑翔觀測載具Seaglider提升海洋觀測技術

本所引進水下滑翔觀測載具Seaglider提升海洋觀測技術

照片1  Seaglider在西雅圖Kongsberg公司交貨前 現代海洋現場觀測之方法大致可歸類為研究船定點及航行觀測、定點錨碇儀器觀測和漂流儀器觀測,近年來可遙控之水下自走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觀測技術已臻成熟,有逐漸取代部分前三項觀測方法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