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Seaglider下海首航滿月

 
 

Posts Gallery

 

去年12月初本所海研一號帶著水下滑翔觀測儀Seaglider到鵝鸞鼻東南方下水(照片1),展開首次為期四個月的黑潮與海洋渦旋觀測,連續翱翔在東部海域穿梭於黑潮之間已整整一個月了。以海洋所物理組教師為主的「黑潮研究-II」(SK-II) 計畫在科技部支助下透過貴儀中心於去年上半年採購得第一套Seaglider,經過一連串測試、驗收及派員赴美國西雅圖的Kongsberg分公司受訓,終於在年底下水執勤。Seaglider的遙控操作由本所團隊(包括教師、博士班研究生、學門資料庫及貴儀中心技術員)負責,另外也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Dr. Craig Lee團隊合作,在必要時予本所團隊適度的技術協助。Seaglider的操控需要熟悉當地海底地形、即時洋流資訊、水下滑翔姿態與即時回傳資料之處理及判讀(如圖1),儀器回收後的維護、更換電池、校驗探針、調整重心等,所以有相當高度的科技門檻,經由本次任務之執行過程,本所可算晉身國際少數擁有並有能力操控Seaglider的學術研究機構。

海洋所Seaglider首次水下潛航探測迄今已滿月,飛行了大約320浬,完成160次下潛950 m和浮出水面傳送資料動作,透過通訊衛星即時傳回接收站的資料包括鹽-溫-深(CTD)、溶氧(DO)、螢光(fluorescence,695 nm)、背散射(backscatter,532 nm和700 nm),部分資料圖像如圖1右方嵌圖。資料經過後處理,可以不同的圖像呈現,例如圖2溫-鹽圖(T-S diagram)由Seaglider在臺灣東部海域122.5°E到124°E之間蒐集的58個下沉資料繪成,對SK-II計畫研究黑潮水團和水團互侵現象等科學議題極其有用。

在本次任務結束前及結束後,不論Seaglider的操控或維護仍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然而唯有透過不斷的實際操作與磨練,觀測技術才得以紮實生根。未來也希望藉由此次技術團隊的養成,逐步達成建立Seaglider觀測機隊的終極目標。(撰稿:詹森)

 

照片1  海洋所首具Seaglider在鵝鸞鼻東南方海域之佈放過程

圖1本所學門資料庫設計之Seaglider狀況及即時探測資料監控網頁畫面

圖2臺灣東部海域由122.5°E到124°E之間58個Seaglider下沉資料的溫-鹽圖(T-S di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