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OCAdmin

 

Recently Posts

林卉婷助理教授研究團隊突破性新技術榮登分析化學重量級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林卉婷助理教授研究團隊突破性新技術榮登分析化學重量級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測量飛克等級人造鈾核種236U之豐度比值 236U/238U analysis of femtogram 236U by MC-ICPMS 海洋環流的研究除了衛星、海流儀等物理性量測方法外,利用海水中的“示蹤劑”也是方法之一

 
測定海水中硝酸鹽的新方法開發—用氯化釩還原法取代傳統的鎘銅還原法

測定海水中硝酸鹽的新方法開發—用氯化釩還原法取代傳統的鎘銅還原法

  本研究為ES&T Water期刊Vol. 1 no.6的當期附加封面(supplementary cover)。封面敘述(Cover story)為: Aquatic scientists now can have a convenient way to measure nitrate in waters especially when nitrite/nitrate coexist.

 
花東海盆層序地層架構及與海底峽谷-溢堤系統伴生的深海沉積物波

花東海盆層序地層架構及與海底峽谷-溢堤系統伴生的深海沉積物波

許鶴瀚 海洋所許鶴瀚老師帶領之研究團隊,利用新整編的水深資料以及地層與震測剖面展示了臺灣造山帶東緣的花東海盆及鄰近的次海盆(弧東海盆)的地形特徵、海底峽谷系統及層序地層架構(圖1)。

 
了解生物如何形成群集,有助解釋海洋微生物中捕食者與獵物多樣性之正相關

了解生物如何形成群集,有助解釋海洋微生物中捕食者與獵物多樣性之正相關

張峰勲、謝志豪 臺大海洋所博士後研究員張峰勲與謝志豪教授,提出了一套新穎的分析架構來解釋海洋中微生物中捕食者與其獵物生物多樣性的正相關。這套分析方法成功運用在東海之微生物生態系統中

 

恭賀 湯淨同學榮獲『109學年第1學期全校傑出教學助理獎』

海洋所生物組湯淨同學擔任通識課『海洋科學概論』的助教,表現傑出,深獲修課同學的肯定。

 

恭喜本所多位同學,於2021年海洋科學年會獲獎!

【青年論壇】 <生漁組> 特優:柯叡澤       (指導教授:謝志豪) (碩二) 優等:林樸仁       (指導教授:謝志豪) (碩二) 佳作:許蓁           (指導教授:張以杰) (博三)   <物理組> 優等:郭嘉穎       (指導教授:陳世楠) (碩二)   <地質地物組> 特優:李芳儀       (指導教授:張翠玉) (博四) 優等:曾湧翔       (指導教授:許鶴瀚) (碩二)   <化學組> 特優:趙守恩       (指導教授:曾鈞懋) (碩三)   【海報競賽】 <生漁組> 特優:湯淨           (指導教授:魏志潾) (碩二) 優等:許維恩       (指導教授:蕭仁傑) (碩二)   <物理組> 特優:葉祐瑜       (指導教授:張明輝) (碩一) 優等:馬嘉謙       (指導教授:張明輝) (碩二)   <地質地物組> 特優:黃靖芸       (指導教授:許鶴瀚) [...]

 
降水及巴塔哥尼亞冰蓋驅動洪堡德涼流南端過去海洋生物生產力

降水及巴塔哥尼亞冰蓋驅動洪堡德涼流南端過去海洋生物生產力

洪堡德涼流系統(祕魯涼流系統)位於智利沿海一帶,是世界上最具生物生產力的東部邊界湧升流區。此地擁有豐富的營養鹽,促成較高的海洋生物生產力並成為食物鏈的基礎,造就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漁業之一。

 
恭賀本所曾于恒教授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恭賀本所曾于恒教授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本所曾于恒教授於過去幾年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太平洋氣候變異理論並利用此理論進行聖嬰預報,探討聖嬰起源以及觸發聖嬰發展的機制,這套理論不僅漂亮的驗證太平洋氣候變異的來源

 
聖嬰現象發生時低層大氣的變異也能夠影響呂宋海峽黑潮入侵的變異

聖嬰現象發生時低層大氣的變異也能夠影響呂宋海峽黑潮入侵的變異

呂宋海峽黑潮入侵的時空變異對於北南海的溫鹽及動量收支扮演重要角色,前人對於聖嬰現象造成呂宋海峽黑潮變異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討北太平洋大尺度風場變異直接對黑潮的影響。

 
透過大氣傳輸的撒哈拉沙塵暴與大西洋海洋共舞

透過大氣傳輸的撒哈拉沙塵暴與大西洋海洋共舞

大氣與海洋的偶合過程能夠透過邊界層交換動量及熱能,連陸地上傳輸出的沙塵暴皆能與海洋共舞! 最近由本所曾于恒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陳淑華教授合作帶領的國際團隊利用高解析度的海氣偶合模式探討沙塵傳輸至大西洋上方後所引起的海氣交互作用與上層海洋變化的動力過程。結果顯示沙塵可以降低海表向下的輻射通量20-30 Wm-2,在沙塵壟罩區域伴隨的大氣低氣壓異常及反氣旋環流的風應力旋度能使海洋混合層深度變淺且造成海表高度的下降。海溫也隨著沙塵在空間上的分佈有明顯的不同變化,特別是移動到大西洋上的撒哈拉沙塵會使西非海岸海表溫度下降,然而熱帶大西洋的西側則是增溫。這些海溫變異來自於不同的動力機制(圖一)。相異於海表溫度在空間上不均勻的變異,熱通量在沙塵底下皆有降低的現象,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系列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phsere。(撰稿:郭怡君、曾于恒,2021/03/20)。 圖一 沙塵所引起海表溫度變化的相關動力機制示意圖。淺藍(粉紅)區塊表示沙塵所引起的海表降溫(增溫)。

 

恭賀本所郭怡君博士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

賀本所郭怡君博士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郭博士於2018年加入本所海洋模擬與海氣交互作用研究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動力與海氣交互作用。 獲獎著作名稱:以區域海氣偶合模式探討聖嬰現象對南海中尺度變化的影響 本研究不僅能夠增進聖嬰現象對於南海中尺度過程與伴隨的海氣交互作用的理解,也進一步顯示高解析度大氣海洋偶合模式在未來氣候變異下探討南海動力影響相關研究的重要性。相關研究發表於Ocean modelling (Kuo and Tseng., 2020)。

 
利用高時空解析度觀測系統南海內波研究再突破

利用高時空解析度觀測系統南海內波研究再突破

南海北部存在有舉世聞名且波高達到100公尺以上的內波,在呂宋海峽因潮流與水下海脊作用而產生後進入南海往東沙環礁方向行進,在過去的研究已清楚了解其

 
自主式水下載具利用壓力感測定位追蹤領導仿生魚

自主式水下載具利用壓力感測定位追蹤領導仿生魚

魚類群游是一種被廣為研究的生物現象。生物學家發現,魚類能利用側線系統感測周遭流場變化,即便無視覺能力亦可達成群游。借鑑於此生物機制,本

 
研究發現秋刀魚豐度逐年下降,分佈往東偏移

研究發現秋刀魚豐度逐年下降,分佈往東偏移

本所 張以杰老師所指導的博士班學生 許蓁與共同作者 謝志豪教授等人,以台灣為首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註一(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建立國際研究團隊

 
三萬多年前古人航海牽徙是靠機緣還是靠企圖?

三萬多年前古人航海牽徙是靠機緣還是靠企圖?

人類學加海洋學會擦出什麼科學火花? 35,000-30,000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離開棲地航向大海四處牽徙,究竟是隨波逐流碰運氣抑或有計畫目的的航海?

 
創新移動載具聲層析技術重建海灣環流

創新移動載具聲層析技術重建海灣環流

大多數的海洋探測儀器屬於點量測,受限於儀器設備數量,無法於有效時間內大規模且密集取樣以重現整體的海洋結構。本所黃千芬老師與其研究生陳冠宇,以及

 
新海研1號109年12月份 ~ 110年03月份船期表

新海研1號109年12月份 ~ 110年03月份船期表

船期表下載

 
新海研1號109年9月份 ~ 109年11月份船期表

新海研1號109年9月份 ~ 109年11月份船期表

船期表下載

 
長期暖化破壞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長期暖化破壞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張俊偉、謝志豪 由臺大海洋所謝志豪教授與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張俊偉博士所帶領的國際團隊發現,長期暖化如何藉由削弱與生物多樣性交互關聯的因果網絡 (causal network)來影響水域生態系的穩定性

 
「蒼海探奧義—新海研1號」科普教育活動

「蒼海探奧義—新海研1號」科普教育活動

於2020年9月19日在基隆港西1碼頭盛大展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船『新海研1號』開放參觀,配合科技部 Kiss Science 活動,展開四個場次

 
Lessons from a high-CO2 world: an ocean view from  ∼ 3 million years ago

Lessons from a high-CO2 world: an ocean view from  ∼ 3 million years ago

臺大海洋研究所賀詩琳助理教授共同率領國際團隊,包括海洋地質學家(PlioVAR; https://pliovar.github.io/index.html)和古氣候學者

 
預測印度、太平洋魚種在海水暖化下的數量趨勢

預測印度、太平洋魚種在海水暖化下的數量趨勢

王慧瑜、沈聖峰、陳穎萱、江勻楷、Mikko Heino   確保海洋魚類族群的永續與穩定為維護海洋生態與社會經濟、糧食安全的重要的一步。在印度、太平洋有多個海洋暖化的熱點

 
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追蹤近岸海底地下水滲流:以高美濕地為例

利用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追蹤近岸海底地下水滲流:以高美濕地為例

受到陸域水頭壓力差異、潮汐波動或其他動力的驅動,沿岸地下含水層中地下水及海域沉積物中孔隙水會穿過海床進入海域水體,此現象稱為海底地下水滲流

 
以區域海氣偶合模式探討聖嬰現象對南海中尺度現象的影響

以區域海氣偶合模式探討聖嬰現象對南海中尺度現象的影響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陸緣海,南海的表面溫度變化可直接影響周圍國家的天氣及氣候變化,過去研究顯示南海的上層海洋動力在區域氣候系統上扮演重要角色

 
臺灣西南海域受流體活動所造成之細微海床特徵

臺灣西南海域受流體活動所造成之細微海床特徵

臺灣西南海域增積岩體受到擠壓應力,產生許多褶皺與逆衝斷層,進而形成流體移棲的管道。本研究利用海研一號進行水下無人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與水下遙控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調查

 

海洋學門資料庫誠徵 技術員一名

一、背景需求: (1)   海洋、資訊或生態相關科系背景 (2) 具研究所以上程度英語能力 (3) MicroSoft Office基本文書處理能力。 (4)  優先考慮熟悉海洋資料整理及應用發展或熟悉資訊系統、具程式撰寫經驗者。 (5)   能獨立作業具跨單位溝通協調與資源分配經驗及積極、樂觀、敬業的態度。 二、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析海洋資料與加值應用。 (2)   維護現有海洋學門資料庫相關網站運作,協助開發資料展示相關功能 (3)  一般交辦事項。 (4)  需要配合出差。 (5) 支援其他海洋所相關庶務 三、待遇:依「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約聘技術員報酬標準」及「科技部薪資標準」 四、工作地點: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意者請備妥履歷及相關資料並註明應徵職別 email至 hsulan@ntu.edu.tw 資料庫 許蕙蘭 小姐 收 收件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9月15日止(email發送日期為憑)。 適合者將另行通知面試時間 擬起聘日期:面試後通知(註:試用期三個月暫以研究助理聘任,之後再評估是否適任)。

 
迎接海洋研究新篇章─「新海研1號」交船典禮

迎接海洋研究新篇章─「新海研1號」交船典禮

由科技部自2015年以來主辦之研究船汰舊換新計畫,歷經擬定功能規範、設計、建造、測試到驗收完成等過程,其中總噸位最大的「新海研1號」

 
海底峽谷內的物理擾動降低深海線蟲多樣性

海底峽谷內的物理擾動降低深海線蟲多樣性

線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多細胞動物之一,對於物質及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輸影響甚鉅

 
海洋浮游動物次級生產力主要受限於獵物之營養組成而非初級生產力

海洋浮游動物次級生產力主要受限於獵物之營養組成而非初級生產力

何珮綺、謝志豪   臺大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教授結合海上培養實驗與生態元素比測量

 

徵求本所工讀生_電腦室3名+圖書室6名

一、 應徵資格 限本所同學,家境清寒者優先 守時、有責任感、配合度佳、做事積極者 二、 服務時間 電腦室:109年9月至畢業 圖書室:109年9月~110年8月 每人每月20小時,輪值時段自訂 三、 待遇 電腦室:服務獎勵金 4000元/月/人,享勞保福利 圖書室:服務獎勵金 3000元/月/人,享勞保福利 四、 工作內容 電腦室:資料建檔、寄送收據等 圖書室:圖書流通台值勤、影印管理等 五、 申請期間 109/8/3(一)~109/8/10(一),請向各組導師工作委員報名 六、 委員名單 生漁組:王慧瑜 化學組:曾鈞懋 地質組:張日新 物理組:曾于恒(召集人)

 

本所圖書室徵求109學年度生活學習助學金助學生3名

一、 應徵資格 限本所同學,守時盡責、認真學習、位在本校其他單位領有學詩生活學習助學金者 曾受小過處分者,不得申請本助學金,已消過者除外 申請本助學金之學生,應具有下列條件,並於每學期檢附申請表及相關資料,送學習單位並經審核通過者,始得申請: (一)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僑生。 (二)非在職生。 (三)本籍生家庭年所得70萬元以下。但符合以下特殊情況,得提出證明文件者,不在此限: 1.家庭遭逢變故或有親人重病,影響家庭收入。 2.家中有2名以上子女就讀。 3.單親家庭。 4.學生本人學費及生活費來源主要係貸款。 5.經學習單位晤談,認定確有經濟困難。 (四)前一學期學業成績平均達60分或GPA1.70以上。(新生及轉學生除外,另論文撰寫階段學生如因前一學期未修習課程致無學業成績可採計,得以最近一學期學業成績計算。) 詳情請參閱本校生輔組網頁-助學措施-生活學習助學金 二、 服務時間 109年9月~110年6月,每日不超過4小時,每月以30小時為上限。 本校上班日8:00~18:00,每2小時為1時段,服務時段自訂。 三、 待遇 依校方規定,每月6000元,無勞保福利。 四、 工作內容 流通台值勤、圖書期刊歸架、協助讀者搜尋使用館藏。 五、 申請期間 109/8/3(一)~109/8/10(一),請向各組導師工作委員報名 六、 委員名單 生漁組:王慧瑜 化學組:曾鈞懋 地質組:張日新 物理組:曾于恒(召集人)

 
極地海洋的古溫度計-古菌脂膜

極地海洋的古溫度計-古菌脂膜

在現今的氣候變遷中,我們需要去分辨是由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必須藉由重建過去的海洋和大氣溫度並與現今的觀測數據進行比較,尤其是對於極地海洋更加重要

 
海洋研究所參與第二屆日本九州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雙邊會議,展現國際研究合作

海洋研究所參與第二屆日本九州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雙邊會議,展現國際研究合作

2020 年6月15日於本校與九州大學舉行的雙邊會議,海洋所參與了兩個子會議:海洋生態學及物理海洋學。其中,王慧瑜副教授與九州大學天草臨海實驗所新垣誠司副教授及雙方研究團隊

 
本所教師與國際團隊發現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正持續下降

本所教師與國際團隊發現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正持續下降

如何鑒往知來,預測熱帶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未來?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原盛明博士、臺灣大學海洋所副教授魏志潾博士

 
族群年齡結構單一化及氣候變遷使魚群分布趨於不均勻,削弱魚群的存續能力

族群年齡結構單一化及氣候變遷使魚群分布趨於不均勻,削弱魚群的存續能力

王政喻、郭庭君、謝志豪   由台大海洋所的謝志豪教授與其研究生王政喻,以及海大海資所的郭庭君助理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

 
海洋渦漩之誕生:當黑潮掃過鵝鸞鼻

海洋渦漩之誕生:當黑潮掃過鵝鸞鼻

流在地形變化影響下,常常會引發水體擾動,這些擾動的物理機制可能有尾流(wake flow)、正壓不穩定(barotropic instability)…等,且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亞中尺度渦漩

 
《臺灣區域海洋學》獲科技部最佳「研值」好書群聚

《臺灣區域海洋學》獲科技部最佳「研值」好書群聚

臺灣區域海洋學(二版)仍是承科技部與教育部長期支持海洋研究60年,首部集海洋界眾人之力發揮臺灣強韌精神,完全採用在地海洋研究素材與探測成果,以臺灣觀點編纂而成的專書

 
東海表水元素汞之時空分布、循環與海氣交換

東海表水元素汞之時空分布、循環與海氣交換

汞是一具有神經毒性之元素,在環境中具有相當複雜的生地化循環特性;其中在表層海水中還原生成元素汞(Hg0),進而海表面進行海氣交換的過程作用

 
颱風能影響3、4千公尺深的海洋混合? 溫度計串告訴你

颱風能影響3、4千公尺深的海洋混合? 溫度計串告訴你

一項由荷蘭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ea Research (NIOZ) 研究員Dr. Hans van Haren主導,邀中研院與本所教師共同參與的海底溫度計串及地震儀觀測(OBS)

 
結合赤道及赤道外動力過程準確的預報聖嬰現象

結合赤道及赤道外動力過程準確的預報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上最主要的變化模態,它對全世界的天氣和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由於這個全球性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改變陸地及海洋的生態系統

 
北太平洋震盪

北太平洋震盪

北太平洋冬季海平面氣壓異常場上最重要的模態就是著名的阿留申低壓,次為重要的第二模態稱為北太平洋震盪,雖然他不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氣候特徵

 
單渦旋、雙渦旋、上游擾動影響臺灣東邊黑潮變動的動力機制

單渦旋、雙渦旋、上游擾動影響臺灣東邊黑潮變動的動力機制

科技部支助的「黑潮流量及其變異整合計畫」(OKTV)跟Dr. Magdalena Andr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在美方OKMC計畫支助下,自2012年11月到2014年10月聯合在臺灣

 
黑潮之海水層化強度調節了垂直維度上的細菌β多樣性

黑潮之海水層化強度調節了垂直維度上的細菌β多樣性

中央研究院博士生鄭琬萱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謝志豪、詹森教授團隊,首度揭露海水層化 (stratification) 的強度會增強環境效應 (environmental effects) 和空間效應

 
引領海洋邁向高峰-謝志豪教授再次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引領海洋邁向高峰-謝志豪教授再次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本所謝志豪教授應用新興科學研究方法,引領嶄新生物海洋及海洋生物學研究方向,在以下三個研究領域裡屢屢發表突破性之成果: 發展時間序列統計分析方法用以剖析及預報動態系統

 
綠島渦流物理機制研究

綠島渦流物理機制研究

西方邊界流受島嶼阻隔的影響下,於背流處常常衍生生很多小尺度現象,也影響著當地生物生態系統,台灣的東岸綠島島尾渦流即是很典型的案例,但釐清背後物理機制視為當要之急

 
加拿大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

加拿大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

海洋研究所魏志潾老師與加拿大團隊合作調查加拿大領海從大西洋到北極海及太平洋之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本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20 極端事件地質紀錄研討會(Extreme events Archived in GEological Records;EAGER)於本所大講堂舉行

2020 極端事件地質紀錄研討會(Extreme events Archived in GEological Records;EAGER)於本所大講堂舉行

2020 極端事件地質紀錄研討會(2020 EAGER Workshop @ IONTU)在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支持與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臺灣大學海洋中心、臺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

 
體型大小與光線及營養鹽供給共同影響浮游生物群集碳氮元素比變化

體型大小與光線及營養鹽供給共同影響浮游生物群集碳氮元素比變化

何珮綺、謝志豪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王珮玲教授團隊,聯合丹麥科技大學Ken H. Andersen教授首度揭露海水與淡水

 
國際ISC旗魚工作小組會議於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舉行

國際ISC旗魚工作小組會議於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舉行

北太平洋鮪類及似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旗魚工作小組會議(ISC BILLWG) 1月30日至2月3日於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舉行,本次工作小組會議由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及漁業署協助

 
On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ver Continental Shelves: Testing the Utility of Eady-Type Model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On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ver Continental Shelves: Testing the Utility of Eady-Type Model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Eady (1949)的斜壓不穩定(baroclinic instability)理論是海洋與大氣科學家了解海洋渦旋和中緯度天氣系統形成(包含其空間尺度、成長率等)的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