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臺PISTON計畫成功完成帛琉海域探測實驗

 
 

Posts Gallery

 

美菲臺三方研究人員於去年(2017)10-11月在美國聖地牙哥Scripps海洋研究所討論確認今年8-10月的海上探測實驗任務後(見http://www.oc.ntu.edu.tw/?p=17527),今年5月PISTON (Propagation of Intraseasonal Tropical Oscillations)計畫團隊決定擴大BSISO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研究目標,包括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海氣交互作用,期亦能改善學界對颱風生成與強度變化的了解,以提高颱風預報的準確度,探測海域亦因此由呂宋島的西方移到北緯10-12度的帛琉海域。

按既定期程,今年8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船R/V Thomas G. Thompson (照片1)結束印度洋的科研計畫探測,經南海航向高雄港停靠,以進行補給和人員交換。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Jim Moum教授領隊的大約30人海洋及大氣研究團隊亦來到高雄進行航前各項準備作業; 本所詹森、楊穎堅、張明輝等教授亦赴海研一號進行出海合作前準備工作,雙方團隊亦在海研一號和R/V Thompson上進行短暫的航前會議(照片2)。

海研一號在8/7-12按表訂船期出港直奔西太平洋東經125度、北緯21度的錨碇站位布放NTU3海氣象觀測浮標(照片3),水下加掛了Jim Moum教授的紊流儀Chipod和GusT,進行為期1個月的觀測。R/V Thompson卻因為發電機柴油引擎的氣閥破損而必需修理更換,加上由奧勒岡州立大學海運來的儀器因貨輪受颱風RUMBIA影響被困在杭州,所以意外的在高雄港多待了一個禮拜,直到8/19才順利出高雄港,往南航向帛琉海域。

8月底到10月初之間,R/V Thompson在北緯10-12度的帛琉海域進行多項海洋與大氣的聯合觀測,除了雷達遙測和施放探空氣球外,亦測量海表水溫、海洋上層流速、紊流、水文剖面等觀測,期間曾碰上颱風JEBI、MANGKHUT、TRAMI、KONG-REY的形成,蒐集到寶貴的海洋上層及大氣資料,亦碰上深海錨碇玻璃浮球爆裂之音頻恰巧令海底釋放儀開啟,竟使整串錨碇儀器浮出水面的怪事,相當罕見。R/V Thompson於9/18靠泊帛琉補給與更換部分研究人員,然後再度出海進行探測,航次任務在10/12大致結束,然後關閉隨船探測儀器航向臺灣,於10/15順利抵達高雄港。

本所在這次PISTON計畫國際合作中原先規劃的南海SCSIMAR計畫雖未獲科技部補助,但仍努力調度人力與觀測儀器資源參與合作,獲益菲淺,除了海氣象浮標NTU3和Chipod所記錄的寶貴資料外(圖1、圖2),本所與大氣系亦各送了4位技術員及學生參與R/V Thompson兩個航次的船上探測作業,習得許多寶貴的經驗(照片4),參與PISTON航次的研究人員除美、菲、臺籍外,尚包括德、俄、越、馬來西亞、澳門、加拿大籍。PISTON計畫預定於明年(2019)8-10月再進行一次密集觀測,未來幾個月的時間各研究團隊將分析PISTON實驗得到的海洋與大氣資料,期解開控制BSISO的海洋與大氣因子。此類臺美海洋科學探測實驗合作已有近20年的歷史,雙方除了建立了絕佳的默契與互信,共同出版了許多傑出期刊論文以外,美方UNOLS研究船隊和研究人員咸認臺灣是東北亞地區少數和美國海洋科學研究與研究船後勤補給水準一致的國家,歷年來許多美方研究船都停靠過高雄或基隆港,亦對我方的熱情合作與後勤支援印象深刻,這類臺美互惠的海洋科學合作將持續下去。(文/詹森,2018/10/20)

照片1 國華盛頓大學研究船R/V Thomas G. Thompson (連政佳 提供)

照片2 雙方科研團隊在海研一號(左)和Thompson (右)上進行短暫的航前會議

照片3 海研一號在西北太平洋布放NTU3海氣象觀測浮標

圖1 本所浮標NTU3所記錄的部分海洋資料

圖2 奧勒岡州立大學紊流儀Chipod掛在本所浮標NTU3上所記錄的各項資料

照片4 本所與大氣系各送了4位技術員和學生參與R/V Thompson的船上探測作業,中右照片背對鏡頭者即為領隊Jim Moum教授 (連政佳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