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助理陳穎萱獲2018「魚客松(Fishackathon)」台北場亞軍

因應全球海洋生態及漁業發展等挑戰,美國國務院從2014年開始舉辦「魚客松(Fishackathon)」比賽,讓程式開發人員組隊參賽,針對當今全球海洋、生態保育及漁業所面臨問題,以黑客松(Hackathon)活動方式開發行動和技術工具,希望藉科技力量解決海洋漁業永續及生態保育的嚴峻挑戰。2018全球魚客松比賽2月在臺北、高雄等全球40個城市,共30個國家舉行。2月3日至 4日臺北場在三創生活園區舉行,由美國在臺協會(AIT)、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臺北市政府、美國創新中心和三創育成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協辦,並由本所王慧瑜老師擔任賽前講座老師,張以杰老師擔任比賽評審。臺北場次共有37隊、152名參賽者參加比賽,本所碩士班畢業學生陳穎萱(現職王慧瑜、謝志豪老師研究助理)及其團隊Tetrapod(消波塊),以作品「討海人App」,榮獲亞軍。

海洋保護區及禁漁區為各國保護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茫茫大海上缺乏告示牌或圍欄,漁民難以得知船隻是否位於保護區,因此國內外漁船誤入保護區作業的事件頻傳,保護區也難以發揮功效。此議題成為本次魚客松競賽題目之一,請參賽者開發一項工具,能根據船位顯示該區法規適時提醒以防觸法。

針對這個題目,Tetrapod團隊以沿近海漁民及釣客的需求為出發點,整理了台灣海洋保護區及禁漁區之法規、禁漁期與空間座標,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繪製空間範圍。團隊所開發的「討海人App」主要有四種功能:地圖模式、自動化法規提示、個人航跡管理及漁獲紀錄。App能在地圖上標示保護區範圍,並透過讀取手機GPS 定位,顯示船隻即時位置與航行軌跡,當船位接近甚至進入禁漁區時,會自動以語音撥放及圖像的方式警示該區所禁止的漁法,並可依照漁民勾選的漁法類別顯示法規。考量出海時通常沒有網路服務, 提供離線地圖操作功能,漁船靠岸時再上傳航跡等資料。其中,個人漁獲紀錄功能以圖表視覺化歷史漁獲量及漁獲率(又稱單位努力漁獲量,為漁獲量/努力量;努力量為作業時間或下鉤數目等)的時間變化與空間分布,漁民可以根據自己過去的漁獲分布決定作業的時間地點,希望可提高漁民的使用動機,驅使自主紀錄。

目前臺灣沿近海漁船航跡及漁獲紀錄資料庫分別由不同單位收集,需要額外比對、篩選出相對應的資料,Tetrapod團隊希望藉由App同時收集的使用者航跡及漁獲紀錄資料,降低收集與比對的成本,資料也能提供給管理及學術單位分析,以瞭解漁業活動與資源變化,有利於未來海洋保護區及禁漁區的設立與相關法規制定,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2018全球魚客松臺北場2月4日在三創生活園區舉行閉幕與頒獎典禮,美國在臺協會(AIT)副處長傅德恩(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長黃鴻燕(左)頒獎給第二名團隊。

Tetrapod 團隊由五人組成,上圖為比賽實況(林怡提供),下圖為「討海人App」截圖。

2018全球魚客松台北場2月4日在三創生活園區閉幕頒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