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水下滑翔觀測儀Seaglider於去年12月8日在鵝鸞鼻東南方首航下水,經過3個月連續探測黑潮與海洋渦旋,已於3月6日經臺東成功地區漁民藉由延繩釣漁船收回送至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博士處,再於3月8日運回本所。3個月期間總計完成434回探測,蒐集鹽-溫-深(CTD)、溶氧(DO)、螢光(fluorescence,695 nm)、背散射(backscatter,532 nm和700 nm)資料計849,455組,航程水平距離約2095.1 km,航線總軌跡(圖1左)長約2296.3 km,總航行時間約87天(~2093小時),第一趟大三角探測(圖1左淺藍色三角形)所得的鹽度剖面如圖1右。仔細檢視第一趟探測在北邊測線(N1測線)所得的溫度和鹽度斷面分布(圖2)可以看到許多細微的海洋水文構造,例如內波的影響及水團層疊交錯(interleaving),尤其在中層水(大約400到800 m之間,似南海中層水(South China Sea-like Intermediate Water)和北太平洋中層水(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的水平互侵特別明顯。整體資料能幫助我們更深入一層的了解臺灣東方黑潮的變異。
本次任務雖已順利結束,但Seaglider的操控及後續的維護仍具相當的挑戰性,需透過不斷的實際操作與磨練,觀測技術才得以紮實生根。未來也希望藉由此次技術及科學研究團隊的養成,逐步達成建立Seaglider觀測機隊的終極目標。(撰稿:詹森,2017/3/10)
圖1 本所Seaglider首次黑潮探測任務探測軌跡(上)及第一趟探測所得鹽度剖面(下)
圖2 第一趟探測在北邊測線(N1測線)所得的溫度(上)和鹽度(下)斷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