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曾于恒教授團隊揭密2015/16超強聖嬰的起源

東北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在2013/14年北半球冬季呈現顯著增暖的現象,並且從阿拉斯加灣一直向北美西海岸持續擴展,這個太平洋上極端增暖的事件過去幾年受到報章雜誌極大的關注,被稱為東北太平洋暖水塊(Warm “Blob”)現象,在2013/14東北太平洋阿拉斯加灣附近,由於高氣壓盤據不走,積蓄的熱氣讓暖水區塊增長,沿著北美西岸慢慢擴大,海水溫度在某些地方甚至比起往年高了4℃以上,部分地區更創下觀測史上最高溫度,這暖水區塊在最盛期從墨西哥延伸到阿拉斯加,面積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約900萬平方公里。這現象不只影響區域性的氣候和漁業,也擾亂了整個太平洋海洋生物的食物鏈,有些魚類出現在它們本不會出現的地方,例如阿拉斯加海岸附近出現了熱帶太陽魚(tropical sunfish),加州海岸上則有異乎尋常數量孱弱的小海獅和瓜達盧普海豹 Guadalupe fur Seal 擱淺岸邊。同時從2013年到2016年初,在北美西岸海域,有毒的藻類大量產生,許多以前沒有的異常分布狀態持續發生。

在此同時赤道太平洋也從2014年底持續到2016年發展出1997年以來最強的一次聖嬰現象,2015-2016的超強聖嬰現象不只強烈而且持久,造成北太平洋上異常高溫,2015年也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均溫最高的一年。而這兩個太平洋上極端暖化事件在2015年中受到各界媒體注目,甚至用Godzilla 怪獸聖嬰來形容這兩個事件同時在太平洋上相遇前所未見! (Godzilla El Nino Versus The BLOB: Who Will Win?)

本所曾于恒教授與國際學者最近攜手合作發現這兩個極端暖化事件其實是有極大關連,會導引出2015/16巨大聖嬰現象的原因有一大部分就是起源於東北太平洋上先產生出來巨大的暖水塊,北半球赤道與中緯度太平洋藉由海氣交互作用不斷增強的遙相關其實是導致2015/16超強聖嬰發展的原因,利用曾教授過去幾年相關聖嬰起源的研究成果伴隨過去觀測資料的分析及全球海氣偶合模式的驗證,高緯度暖水團其實是聖嬰發展過程中不同位向轉換的連接橋樑,從北半球遙相關激發出來的聖嬰現象,藉由中緯度大氣高壓轉型伴隨的海氣交互作用在冬季到春季不斷增強,(如下圖一),皆會造成東北太平洋上海水溫度的快速變化,2013/14之後的暖水團即是一個準備形成巨大聖嬰現象必經的過程,本研究不只刊登在國際間著名的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研究結果同時也獲得國際媒體關注,新聞專訪刊登於 Environmental Research Website,相關機制說明與論文詳見Tseng et al. (2017)。(撰稿:曾于恒,2017/10/2)

Tseng, Y.H., Ding, R. and Huang, X.-M. (2017), “The warm blob in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the bridge leading to the 2015/16 El Niño,” Environ. Res. Lett., 12, 054019.

圖一: 2013 至2016 每三個月平均的海表面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平面壓力(Sea Level Pressure, SLP)及相對應表面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