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王慧瑜助理教授研究發現漁業捕撈可能改變黑鮪魚洄游與產卵行為,導致成魚體長逐年增加

人類過度捕撈魚群,不僅造成魚類個體數目越來越少,也常使得魚群裡的大魚變少,而導致平均體長越來越小。因此,魚群的體長分布是否變小,常常是評估魚群是否被過度捕撈的重要指標。然而,台大與中研院合作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東部與日本南部產卵場的太平洋黑鮪的平均體長在過去二十年逐漸變長,研究團隊利用數學模式推測此反常的結果,主要是因為人類捕撈造成較小的黑鮪成魚減少洄游產卵次數所造成。此研究對評估魚群健康與漁業管理,提供嶄新的觀點。

 

王慧瑜助理教授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沈聖峰副研究員團隊分析太平洋黑鮪成魚體長的異常趨勢,並且根據數學模式發現漁業捕撈可能形成人為汰選,導致年輕成魚減少產卵頻率。此研究成果刊載於2016年10月Ecological Applications期刊。

 

研究團隊根據北太平洋鮪魚國際科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的長期漁獲資料發現台灣東部產卵場(圖1)之太平洋黑鮪成魚的平均體長有逐漸增長的趨勢(圖2, TWL: 台灣延繩釣漁業,JCL: 日本延繩釣漁業)。透過個體(單元)模式(individual-based modeling)顯示,漁業在產卵場捕撈會提高成魚產卵的死亡風險,此種人為汰選可能促使較小的黑鮪成魚減少洄游產卵次數,以降低被捕撈風險。因此,漁業捕撈可能形成演化機制,改變洄游繁殖的黑鮪成魚之體長性狀,因而導致黑鮪成魚體長逐年增加的結果。

 

此研究指出漁業捕撈可能導致黑鮪洄游性狀演化,造成族群結構改變。由於太平洋黑鮪目前名列IUCN 紅皮書的脆弱物種,研究團隊建議應降低漁業對黑鮪族群的影響,例如限制漁獲量、捕撈努力量等,以達到黑鮪漁業的永續利用。

 

Reference: Wang, H.-Y., Y.-S. Chen, C.-C. Hsu, and S.-F. Shen (2016) Fishing-induced changes in adult length are mediated by skipped-spawning. Ecol Appl DOI: 10.1002/eap.1441
圖1. 太平洋黑鮪位於西太平洋的產卵場與三個黑鮪成魚漁業,包括台灣延繩釣漁業(TWL)、日本延繩釣漁業 (JCL)、日本圍網漁業 (JPS)。


圖2.黑鮪成魚漁獲平均體長資料,資料時間為1987-2013。位於台灣東部產卵場的台灣與日本延繩釣(TWL、JCL)漁獲體長有逐漸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