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所參與第二屆日本九州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雙邊會議,展現國際研究合作

2020 年6月15日於本校與九州大學舉行的雙邊會議,海洋所參與了兩個子會議:海洋生態學及物理海洋學。其中,王慧瑜副教授與九州大學天草臨海實驗所新垣誠司副教授及雙方研究團隊成員以「海洋生物在跨緯度間的比較」為題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王慧瑜副教授的團隊發現,暖化對於不同生活史(生物從發育、繁殖至死亡所採取的策略)的物種可能造成不同的影響,如成長快速的物種可能會加速生長,而成長緩慢的物種的體型會小幅縮小。研究生詹宗翰也發現在暖化造成同種內的分歧反應,高緯度的族群在暖化時會快速成長、縮短仔魚期,反之低緯度的族群則會成長率變慢、仔魚期變長。另一方面,新垣誠司副教授所領導的團隊也介紹了潮間帶魚類緯度間的群集變化,在亞熱帶地區,生物的體型從低緯度到中緯度逐漸變大,而物種豐度則逐漸下降,其中,九州地區的生物組成與琉球群島、臺灣地區有明顯差異,顯示緯度間的溫度變化可能影響群集的組成。會中雙方也訂定了長期的合作計畫,以亞熱帶地區不同緯度潮間帶的珊瑚礁魚為主軸,期望能從生活史角度解釋潮間帶魚類多樣性及群集結構的變異,進而了解暖化影響群集變化的機制及預測未來的變化。

在物理海洋學的子會議中,陳世楠副教授、九州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木田新一郎副教授及雙方研究團隊則針對大陸棚上的混合過程能否驅動大尺度環流進行討論。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river plume 傳輸伴隨的 entrainment 會在淡鹹水交界處產生海表面高度異常,這個高度異常會再以波動(coastal trapped wave)的形式影響下游更大的區域,亦即,近岸混合的影響範圍遠超過淡水訊號所佔的區域。雙方也進一步討論未來可能的觀測合作及在邊緣海的應用。

Physical oceanography: study theme and photos of PIs

 

Marine ecology: field work and photos of P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