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在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之諸多挑戰下,來自海上的潮濕氣流或颱風所引起的暴雨、洪水、波浪及暴潮將危及臺灣地區陸域及海域之安全,亦可能遭受地震所引發之海嘯而造成經濟生命財產之龐大損失。然在海嘯監測方面,中央氣象局所屬之潮位站雖可監測海嘯波到達岸邊時間,作為海嘯警報告參考,但現有的相關設施對海嘯防災應變時間太短或甚無預警時間,亟需補強改善。有鑑於此,中央氣象局規劃分別於臺灣東南及西南海域建置海嘯預警浮標系統,以達海嘯預警與防災避災之目的。
50年來,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以下簡稱本所) 在臺灣週邊海域進行探測,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海上作業經驗,尤其近年來於臺灣東南100-200海浬以外的西北太平洋佈放海氣象觀測浮標,空前地測得數個強烈颱風的的海氣象資料,足證本所浮標能在劇烈海象下完成高難度任務。中央氣象局委託本所建置我國的「海嘯預警浮標系統」,本所整合了相關專長的教授、技術人員、海研一號研究船探測人員,組成專業團隊,全力協助中央氣象局建置我國的首套海嘯浮標預警系統。
2018年,團隊人員原定於中秋節之後9月26日出海進行佈放工作,但受到潭美颱風強烈外圍環流影響而後延,直至9月30日才從高雄港出發,由楊穎堅副教授帶領「海研一號」研究船開往臺灣西南外海距離鵝鑾鼻約220公里的海域進行海嘯預警浮標佈放。任務執行前,團隊成員從電視媒體得知印尼蘇拉威西島遭逢大地震,且引發海嘯,導致當地受災慘重,更突顯了此次任務的重要性。
10月1日清晨到達預定海域,因受潭美強烈颱風引起的長浪與東北季風影響,雖然該海域海況不佳,在全體人員團隊合作,克服了海上的風浪,於10月1日傍晚,完成佈放工作。能偵測海嘯的高精度壓力計是錨碇在約2800公尺深的海床上,壓力計所測得的海面起伏訊息透過水中聲波將數位化之資料傳送到海面的浮標系統,再藉由浮標上的衛星天線傳送,透過通訊衛星將資料即時傳回設置於中央氣象局之海嘯預警系統。
團隊佈放完第一組海嘯預警浮標後,原預定前往臺灣東南外海繼續施放第二組海嘯預警浮標。但因緊接在潭美之後的康芮強烈颱風即將來襲,考量到人船安全,「海研一號」先行返航,進港避風。
10月12日「海研一號」再次出海,10月15日早上到達臺灣東南外海距離鵝鑾鼻約330公里、水深約5400公尺的海域,全體人員上下一心,順利將第二組海嘯預警浮標佈放入海,協助中央氣象局完成我國兩套「海嘯預警浮標」的建置任務,朝向全面、完整的海嘯浮標觀測網邁進,期提供海嘯威脅的預警,以降低人民生命與財產之損失。(文/楊穎堅,2018/11/7)
「海嘯預警浮標」佈放影片:https://po.oc.ntu.edu.tw/buoy/buoy2018/Tsunmai_2018.php
「海嘯預警浮標」佈放照片:https://po.oc.ntu.edu.tw/buoy/buoy2018/album/2018Tsunmai/photos/
兩組海嘯預警觀測浮標佈放位置及其所觀測的海面起伏資料。
團隊人員正在將海嘯預警浮標施放入海
成功將海嘯預警浮標施放入海
團隊人員正在將海嘯計施放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