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國海軍研究處(ONR)首次來臺尋求「亞洲海域國際聲學實驗」 (ASIAEX) 國際合作夥伴,當時在海洋所215會議室物理組的老師們與ONR代表討論共同探實驗探測的可行性,從此開啟了一段20年的合作歷程。20年來雙方團隊在南海、呂宋海峽、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進行了無數次聯合物理海洋實驗,不僅成果豐碩,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長久的友誼! 本會也是配合海洋所成立50週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這次3/13-14兩天在本所215會議室舉行的臺美20年海洋合作探測研討會,重點擺在2017年科技部黑潮觀測整合計畫SK-III和美方ONR資助的次中尺度海洋過程(submesoscale processes)聯合探測的成果交流,主題包括:
(1) 黑潮與渦旋交互作用觀測
(2) 臺灣西南海域海洋鋒面區次中尺度過程觀測
(3) 南海大陸棚斜坡砂丘地形上非線性孤立波觀測
(4) 棉花峽谷動力實驗
會議參與人員包括ONR計畫經理Dr. Terri Paluszkiewicz,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Drs. Glen Gawarkiewicz、Magdalena Andres、Lou St. Laurent、John Trowbridge、Karl Helfrich,華盛頓大學APL的Dr. Craig Lee,奧勒岡州立大學OMG的Drs. Emily Shroyer、Alejandra Sanchez,美國海軍NRL柯東山博士,MIT的Dr. Tom Peacock,本所物理組詹森、陳世楠、曾于恒、楊穎堅、張明輝老師,成大水利系陳佳琳老師,國研院海洋中心賴堅戊博士,以及本所多位博士後研究員與研究生(照片1)。科技部自然與永續司吳俊傑司長特別抽空到場代表科技部致歡迎詞(照片2)。兩天的會中有13場演講,有觀測資料初步分析結果,數值模擬動力分析,以及理論解析,每場演講均有熱烈的討論(照片3、4)。
此外,雙方也分組討論未來合作物理海洋研究的主題,除了參與在籌組中的國際合作Boundary Ocean Observing Network (BOON),以水下滑翔觀測儀glider觀測大洋邊界流,未來將會探討什麼觀測和在哪裡對改善模式預報才是最重要的,往”季內尺度海氣交互作用”、”關鍵海域觀測提昇數值模擬準確度” 與”海洋氣候變遷分析”發展。(撰稿: 詹森,2018/3/19)
照片1: 臺美20年海洋合作探測研討會參與人員。
照片2: 科技部自然與永續司吳俊傑司長代表科技部到場致歡迎詞。
照片3: 會場215會議室、工作人員、演講、中場休息花絮。
照片4: 未來合作分工、資料交換、出版論文分組討論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