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世界最大的邊緣海,周邊國家包括我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以及中國大陸等,富含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是國際間重要的航運管道。此外,南海的自然環境變化相當多樣,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寶庫,而我國的東沙島及太平島分別位處南海的北部及中部,也處於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海運航行的主要通道上,可為探究南海環境相關科學研究與災害防治的樞紐,也可做為人道救援的海上基地。有鑑於此,為呼應政府建立南海國際海洋環境與防災科學研究平台之理念,在科技部支持下,由本所張明輝主辦,邀請外賓講者、協調調度會議工作人員,並由地質系吳逸民主任及本所詹森所長協辦,於9月4日及5日在理學院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論壇」(International Science Forum on the South China Sea) (照片1),特別邀請美國地質學家Prof. Timothy Byrne,日本大氣及颱風科學家Dr. Nakazawa Tetsuo與Dr. Kosuke Ito, 美國珊瑚生態學專家Dr. Anne Cohen與加拿大珊瑚及海洋浮游生物學家Dr. James Reimer,加上邀請國內外各大專院校地質、大氣、海洋領域等學者共13位講者,於會中發表近年來於南海所進行各項科學研究之成果,並與大約120人次參與本次論壇的學者、專家、博士後研究員和學生等進行交流與討論。
第一天的議程由科技部自然司吳俊傑司長致詞介紹開啟序幕,隨後由本校張慶瑞代校長及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致歡迎詞(照片2)。開幕典禮後由中研院鍾孫霖院士進行主題演講,地質/地物與大氣科學議程也於隨後展開,海洋科學議程則於第二天進行(照片3)。可以國際合作研究的議題包括南海珊瑚成長、生物多樣性、颱風、海洋與大氣交互作用、南海海盆的演化與未來跨國跨領域合作等,講者與聽眾的互動相當熱絡。會議結束後,與會學者可望藉由此論壇建立後續合作的橋樑,共同規畫及執行未來在南海的國際科學合作研究。
會後由國內、外共24位與會學者組成國際科研團隊,於9月6日實際登上南沙太平島進行科學研究勘查活動。在島上除拜訪指揮官及駐守島上的海巡官士兵,亦會勘了五號水井、國際科學實驗站設施、氣象觀測坪觀測儀器(照片4)等,可提供南海科研重要支持。此外,外國學者相當驚訝太平島附近海域在歷經過去幾年危險的高溫事件威脅下,珊瑚仍成長得相當好,數量也龐大且具有多樣性,加上地下水的形成與儲量、海氣交互作用等,都值得在未來深入研究。(撰稿:張明輝,2017/9/15)
照片1 「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論壇」與會者合影
照片2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致大會歡迎詞
照片3 與會各國學者演講
照片4 太平島會勘於氣象觀測坪觀測儀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