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瑜老師主辦東亞漁業永續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術研究成果交流

 
 

Posts Gallery

 

海洋漁業資源(包括沿近海、遠洋、及養殖漁業) 提供西太平洋東亞各國重要的食物來源與經濟成長。然而,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氣候變遷、以及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 (IUU)的漁業,海洋漁業資源逐漸枯竭中,並將威脅仰賴漁業的民生經濟。在本研討會中,世界人文聯盟主席、Expo ’90 基金會國際宇宙獎得主暨歐洲科學院士、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環境史教授Dr. Poul Holm指出,相較於陸域的糧食生產,人類自海洋中捕撈糧食的歷史較短,因此海洋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應為當代人類共同思考的議題。

為了促進海洋漁業的跨領域討論與合作,本所生漁組王慧瑜老師在5月9日於215會議室主辦Symposium on East-Asian Sustainable Fisheries (東亞漁業永續研討會),特別邀請Dr. Poul Holm及十位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水產試驗所、中央研究院等專家學者介紹目前的漁業問題及對策。研討會中各個學者專家分別針對以下4個主題

1)      沿近海漁業評估

2)      遠洋漁業

3)      氣候變遷

4)      魚類國際貿易

報告近年研究成果(見以下附照片1-4),本研討會的內容對政府研擬漁業管理策略相當有幫助。

臺灣為重要的漁業大國,作業漁場遍布全球,魚種種類多元,因此臺灣漁業的資料與研究為本研討會之討論重點之一。臺灣的沿近海及遠洋漁業包含多種洄游性魚類、頭足類,這些漁業資源量的變動與分布與環境變遷相關。因此,評估海洋環境因子的影響為研究的重要課題。此外,西太平洋的海水暖化嚴重,因此我們急需發展有效的評估工具以預測暖化下的魚群變動。針對漁業管理,專家指出需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包括氣候變遷、資源變動的不確定性、社會結構等人文面的因子(經濟、政治等因素)。最後,國際貿易為海洋糧食流通的橋樑,研究貿易管道及其透明度亦為重要議題。(撰寫:王慧瑜,2018/5/29)

照片1 與會學者於海洋所前合影。

照片2 水產試驗所張可揚博士介紹臺灣的頭足類漁業

照片3 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韓玉山教授介紹日本鰻漁獲量趨勢及其成因

照片4 臺大海洋所郭庭君博士介紹魚類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