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門資料庫協助日本「人類起源─重現三萬年前臺灣-沖繩航海探索計畫」

 
 

Posts Gallery

 

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近期與日本國家科學博物館的「人類起源─重現三萬年前臺灣-沖繩航海探索計畫」合作,提供多種海氣象整合資訊及海洋資料,協助復現史前人類跨越黑潮的壯舉。

該計畫的創辦人為科博館人類科學研究組組長─海部陽介博士(Dr. Yousuke Kaifu),發想契機為考古團隊在琉球群島和臺灣東岸發掘相似的文化遺跡,希望透過具體的海上航行實驗,利用石頭、藤蔓、和樹酯等大自然工具,建造草船、獨木舟及竹筏,由五位賽艇選手自臺東出發,透過測日、觀星等古老方式判別方位,日夜不歇地跨越黑潮划向沖繩,重現三萬年前人類如何從臺灣航向日本列島,成為日本人的祖先。

海洋學門資料庫技術員郭天俠協助匯整近三十年來,漂經臺東與綠島間的表面漂流浮標軌跡,統計結果顯示”意外地”漂流至與那國島東方列嶼的機率非常低,間接驗證海部教授的主動航行理論,即史前人類係有計畫的航向海外、開拓疆土,也呼應許多考古發現的舊石器遺跡。

此次合作的開啟源自海洋學門資料庫近期開發的互動式「海的」(Hidy)資料展示網頁 ─ODB Hidy Viewer (http://odbgo.oc.ntu.edu.tw/odbargo/),海部教授在機緣巧合下發現此平台,對於畢生都在陸上挖掘考古遺跡、從未接觸過海洋資料的人類學家而言,只要輕鬆點擊即可快速查詢近即時的海流、水文、海況等整合資訊,還可瀏覽過往資料及和統計場交互參照,對於海象判讀和海上作業規劃皆很有幫助。透過海洋所校友─江偉全博士(現任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的引薦,共同創造了這段「海陸雙拼」的寶貴合作經驗;也深刻體會海洋資料的應用範疇,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寬廣,在最意想不到的領域,也可以派上用場。

(相關報導預計於NHK電視台2018/06/10播出,詳見:http://www.nhk.or.jp/special/jinrui/)

自臺東與綠島間出發、漂經臺灣東岸的SVP表面漂流浮標”義大利麵”圖

乘坐”零”科技打造的手工竹筏划向外海,測試耐浪性、重心、與船體穩固性等

向各領域參與者介紹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左起)史前文化博物館黃國恩博士、阿美族竹筏製作團隊(Laway、阿強、阿光)、主舵手宋元愷、海部陽介博士、以及NHK導演。

參訪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左起)史前文化博物館溫璧綾小姐、林志興副館長、本所海洋資料庫技術員郭天俠、水試所特聘研究員江偉全博士、東京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博士、賽艇選手宋元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