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導

 

Recently Posts

族群年齡結構單一化及氣候變遷使魚群分布趨於不均勻,削弱魚群的存續能力

族群年齡結構單一化及氣候變遷使魚群分布趨於不均勻,削弱魚群的存續能力

王政喻、郭庭君、謝志豪   由台大海洋所的謝志豪教授與其研究生王政喻,以及海大海資所的郭庭君助理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

 
海洋渦漩之誕生:當黑潮掃過鵝鸞鼻

海洋渦漩之誕生:當黑潮掃過鵝鸞鼻

流在地形變化影響下,常常會引發水體擾動,這些擾動的物理機制可能有尾流(wake flow)、正壓不穩定(barotropic instability)…等,且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亞中尺度渦漩

 
東海表水元素汞之時空分布、循環與海氣交換

東海表水元素汞之時空分布、循環與海氣交換

汞是一具有神經毒性之元素,在環境中具有相當複雜的生地化循環特性;其中在表層海水中還原生成元素汞(Hg0),進而海表面進行海氣交換的過程作用

 
颱風能影響3、4千公尺深的海洋混合? 溫度計串告訴你

颱風能影響3、4千公尺深的海洋混合? 溫度計串告訴你

一項由荷蘭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ea Research (NIOZ) 研究員Dr. Hans van Haren主導,邀中研院與本所教師共同參與的海底溫度計串及地震儀觀測(OBS)

 
結合赤道及赤道外動力過程準確的預報聖嬰現象

結合赤道及赤道外動力過程準確的預報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上最主要的變化模態,它對全世界的天氣和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由於這個全球性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甚至改變陸地及海洋的生態系統

 
北太平洋震盪

北太平洋震盪

北太平洋冬季海平面氣壓異常場上最重要的模態就是著名的阿留申低壓,次為重要的第二模態稱為北太平洋震盪,雖然他不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氣候特徵

 
單渦旋、雙渦旋、上游擾動影響臺灣東邊黑潮變動的動力機制

單渦旋、雙渦旋、上游擾動影響臺灣東邊黑潮變動的動力機制

科技部支助的「黑潮流量及其變異整合計畫」(OKTV)跟Dr. Magdalena Andre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在美方OKMC計畫支助下,自2012年11月到2014年10月聯合在臺灣

 
黑潮之海水層化強度調節了垂直維度上的細菌β多樣性

黑潮之海水層化強度調節了垂直維度上的細菌β多樣性

中央研究院博士生鄭琬萱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謝志豪、詹森教授團隊,首度揭露海水層化 (stratification) 的強度會增強環境效應 (environmental effects) 和空間效應

 
綠島渦流物理機制研究

綠島渦流物理機制研究

西方邊界流受島嶼阻隔的影響下,於背流處常常衍生生很多小尺度現象,也影響著當地生物生態系統,台灣的東岸綠島島尾渦流即是很典型的案例,但釐清背後物理機制視為當要之急

 
加拿大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

加拿大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

海洋研究所魏志潾老師與加拿大團隊合作調查加拿大領海從大西洋到北極海及太平洋之底棲生物多樣性大尺度變化及調控機制。本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體型大小與光線及營養鹽供給共同影響浮游生物群集碳氮元素比變化

體型大小與光線及營養鹽供給共同影響浮游生物群集碳氮元素比變化

何珮綺、謝志豪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何珮綺博士與謝志豪、王珮玲教授團隊,聯合丹麥科技大學Ken H. Andersen教授首度揭露海水與淡水

 
On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ver Continental Shelves: Testing the Utility of Eady-Type Model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On Baroclinic Instability over Continental Shelves: Testing the Utility of Eady-Type Model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Eady (1949)的斜壓不穩定(baroclinic instability)理論是海洋與大氣科學家了解海洋渦旋和中緯度天氣系統形成(包含其空間尺度、成長率等)的重要理論基礎

 
Marine 3D seismic volumes from 2D seismic survey with large streamer feathering.

Marine 3D seismic volumes from 2D seismic survey with large streamer feathering.

強烈的洋流會影響海域多頻道反射震測作業,造成受波器浮纜偏離,讓所收集資料不落在測線上,而在一側形成帶狀分布,降低反射震測資料品質,此稱為浮纜羽狀化(streamer feathering),它不僅會影響海域震測作業,也會造成資料處理上的問題。臺灣東部外海有黑潮經過(圖1)

 
以耳石同位素分析回溯魚類經歷的鹽度史: 以七星鱸魚為例

以耳石同位素分析回溯魚類經歷的鹽度史: 以七星鱸魚為例

河口是許多魚類的重要棲息環境,了解魚類棲息在河口域的時間與頻率有助於漁業管理與物種保育。探討魚類棲地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使用紀錄在七星鱸魚內耳的碳酸鈣結晶物(耳石)的氧同位素值,重建其全生活史棲息環境的鹽度。

 
Revisiting the data reduction of seafloor heat-flow measurement: The example of mapping hydrothermal venting site around Yonaguni Knoll IV in the South Okinawa Trough.

Revisiting the data reduction of seafloor heat-flow measurement: The example of mapping hydrothermal venting site around Yonaguni Knoll IV in the South Okinawa Trough.

由徐春田教授打造之本所地熱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發展領先國際學界之海床地熱觀測研究系統。近年來藉由參與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合作研究探討沖繩海槽西南端的活躍熱液系統

 
—東亞大氣污染落塵從那裡來?—<p > 本所研究顯示源頭可能來自蒙古發電廠煤灰,  處理能力不良之污水處理廠也反而是環境污染物來源</p>

—東亞大氣污染落塵從那裡來?—

本所研究顯示源頭可能來自蒙古發電廠煤灰, 處理能力不良之污水處理廠也反而是環境污染物來源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19-06428-9 蒙古多年來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太多污染的原始環境。本研究主要探討蒙古

 
全球海洋邊界海流Glider觀測網(BOON)白皮書

全球海洋邊界海流Glider觀測網(BOON)白皮書

海洋在整個地球系統環境裡扮演影響及調節全球到個別區域尺度的氣候、天氣、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與生活資源的重要角色,為了更加了解這些大氣及海洋系統彼此的互動與反饋機制

 
Seaglider觀測黑潮發現中層水層疊水文構造

Seaglider觀測黑潮發現中層水層疊水文構造

2015年科技部支助黑潮探測計畫採購水下滑翔機Seaglider並建立觀測技術,成功地在花東外海取得細緻的黑潮水文資料,助黑潮研究首次精準解析黑潮強流底下

 
浮游植物之個體大小頻譜在臺灣東部黑潮受環境中可用資源之影響

浮游植物之個體大小頻譜在臺灣東部黑潮受環境中可用資源之影響

林梵絃、何珮綺、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學生林梵絃、何珮綺博士、謝志豪及詹森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於臺灣東部黑潮研究,首次揭示浮游植物

 
Acknowledging differences: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enthic communities along Taiwan coast

Acknowledging differences: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benthic communities along Taiwan coast

本研究於2019年7月發表於期刊“Ecosphere”,係由臺大海洋研究所單偉彌老師以及其博士班學生林玉婷共同發表,旨在探討臺灣沿岸海域的巨型底棲生物群聚(以下簡稱群聚)的劃分

 
南海海水中的溶解砷

南海海水中的溶解砷

砷是一眾所皆知的超級毒性元素。由於化學性質與生物生長必需的磷相似,在海水中會透過生物的吸收而進入海洋的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的砷,可經由生物的去毒化作用

 
北赤道反流在海洋氣候模式中嚴重地系統偏差!

北赤道反流在海洋氣候模式中嚴重地系統偏差!

太平洋北赤道反流由西向東流橫跨北緯約3至10度的太平洋,是熱帶太平洋上層海洋風生環流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緯向流,從西太平洋暖池到相對冷的東太平洋流量約在10-30 SV(1 SV = 106 立方公尺/秒)左右。此洋流不僅顯著改變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熱容量、決定熱帶太平洋氣候特徵,更因含有豐富營養鹽,為赤道太平洋帶來豐富營養鹽和高生產力的表層水。然而,在一系列CORE-II大氣場驅動海洋模式實驗模擬中,太平洋北赤道反流強度在全球各類型參與模式比較的海洋模式中皆比觀測資料偏弱許多,這個海洋模式系統性錯誤偏差最開始在曾于恒教授2016年的研究中發現,這現象進而會影響熱帶表面洋流的平均狀態及其長期變異特性,而同樣問題仍然出現在最新第六階段偶合氣候模式比較計畫(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的海洋模式比較計畫(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OMIP)。 為了能夠改善這個模式在熱帶海洋洋流模擬系統性偏差的問題,曾于恒教授和他的國際合作團隊有系統地對此模式偏差肇因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發現此模式偏差居然是來自CORE-II模式比較計畫中的風場驅動實驗設計,特別是應用QuikSCAT衛星風場資料來校正實際風場的標準程序可能會導致這模式偏差的發生,因為在校正程序中,海洋洋流對動量通量計算可能在衛星風場資料以及風場校正程序內重複被計算進而影響到風場驅動力的正確性。這研究為海洋氣候模式中赤道地區常見的系統偏差提供了一項很重要的修正線索並且將有效地改善海洋模式在熱帶區域上層海洋環流的模擬結果,有望減少模式偏差對未來氣候模擬和預報的影響。此研究的重要性已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報導在phys.org (請參閱https://phys.org/news/2019-03-scientists-reveal-pacific-north-equatorial.html#jCp)。更多的資訊可參考曾教授發表在J ADV MODEL EARTH SY的最新文章(Sun et al., 2019)。 Sun, Z., Liu*, H., Lin, P., Tseng*, Y.H., Small, J. and Bryan, F. (2019), “The modeling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

 
本所浮標觀颱揭海氣交互作用精細過程

本所浮標觀颱揭海氣交互作用精細過程

本所楊穎堅老師及浮標團隊於2016年成功觀測超級颱風尼伯特,揭露狂暴海象下大氣和海洋間的精細互動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系列Nature Communications。 颱風在海上形成後

 
黃千芬老師團隊發展移動船聲層析方法遙測淺海環境海流分佈

黃千芬老師團隊發展移動船聲層析方法遙測淺海環境海流分佈

沿岸淺海環境受複雜的海岸邊界條件約束與不同時間尺度外力影響,形成複雜的流場變化。由於其海洋動力過程包含了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現象

 
陸域泥火山攜帶深部流體和氣體可造成急劇的氧化還原梯度和生地化循環

陸域泥火山攜帶深部流體和氣體可造成急劇的氧化還原梯度和生地化循環

王珮玲 生存在地下環境中的微生物,調控了地殼、水圈和大氣之間的碳、氮和硫等元素循環

 
微生物的演化歷程有助預測東海細菌多樣性分布

微生物的演化歷程有助預測東海細菌多樣性分布

呂曉沛、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呂曉沛博士及謝志豪教授率領研究團隊

 
Biogeography of functional trait diversity in the Taiwanese reef fish fauna

Biogeography of functional trait diversity in the Taiwanese reef fish fauna

由於台灣周圍海域環境條件的變化,珊瑚礁魚類種數隨著緯度減少。本研究於2019年1月發表於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自生黃鐵硫在富含甲烷環境中的形成與保存

自生黃鐵硫在富含甲烷環境中的形成與保存

臺大海研所范嵐楓博士與林曉武副教授等,在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2018年8月V.138期刊上發表一篇探究在富含甲烷環境中自生黃鐵硫的形成與保存。研究中發現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發現新屬海洋細菌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發現新屬海洋細菌

謝文陽教授團隊於東沙島環礁潟湖採樣(照片一),利用嫌氣增菌培養法從東沙島環礁潟湖沉積物樣本分離出四十多株海洋兼性嫌氣性發酵細菌,從中挑選兩株進行特性與分類探討。根據 16S rRNA 基因親緣與細胞化學分析

 
Molecular assessment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Scleractinia; Pocilloporidae) distribution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Ludao, Taiwan

Molecular assessment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Scleractinia; Pocilloporidae) distribution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Ludao, Taiwan

石珊瑚的分類是根據其骨骼特徵,但此特徵會隨著生存環境而變化,這使得生物學家在鑑定珊瑚種類時充滿挑戰,所以當沿著深度梯度研究珊瑚時

 
氣候變遷對太平洋秋刀魚棲地之影響

氣候變遷對太平洋秋刀魚棲地之影響

秋刀魚為短生命週期物種(壽命為1-2年),其分布和洄游易受到海洋環境(例如:海表溫)及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如,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SON)影響

 
數值模擬及觀測解綠島尾渦流之物理機制

數值模擬及觀測解綠島尾渦流之物理機制

從臺灣東南海域的衛星圖像上,經常可以觀察到綠島背流處具有渦流特徵(附圖一),綠島猶如一根攪拌黑潮水的棍子,會造成營養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Taiwan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Pocillopora verrucosa along a depth gradient in Taiwan

傳統的珊瑚分類通常根據珊瑚骨骼結構的描述,但這些特徵會因為形態的可塑性而改變。由於光照梯度及水體特性使得Pocillopora verrucosa

 
A small-scaled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fish adapt to futur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 small-scaled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fish adapt to future environmental changes

王慧瑜 Charles Darwin於19世紀時提出演化論 (Theory of Evolution),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為同物種內個體的生存或繁殖策略具有變異

 
鄭宇昕博士及張明輝老師發展新警報準則系統建立海洋異常低溫預警機制

鄭宇昕博士及張明輝老師發展新警報準則系統建立海洋異常低溫預警機制

澎湖附近海域曾於2008及2011年冬季皆發生因異常低溫海水入侵造成海洋生態浩劫及野生及箱網養殖魚類異常死亡事件

 
琉球群島、臺灣與菲律賓海域小鰭鰭尾鯙之幼生漂浮期、初期成長率與族群遺傳結構之探討

琉球群島、臺灣與菲律賓海域小鰭鰭尾鯙之幼生漂浮期、初期成長率與族群遺傳結構之探討

黃文謙  蕭仁傑 海洋魚類的分布範圍及族群結構受到很多因子影響,為了探討此議題,本所碩士班學生 黃文謙,蕭仁傑教授與中山大學廖德裕副教授組成的團隊,選擇廣泛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小鰭鰭尾鯙

 
捕撈對魚群體長結構之影響較溫度顯著

捕撈對魚群體長結構之影響較溫度顯著

杜貞儀、謝志豪 臺大海洋所 魚群體長結構對於維持族群穩定與永續有極大影響。雖然過去研究發現選擇性移除較大個體的漁業捕撈效應

 
捕食者及獵物多樣性關係及其對海洋生態功能之影響—以海洋細菌與超微細鞭毛蟲為例

捕食者及獵物多樣性關係及其對海洋生態功能之影響—以海洋細菌與超微細鞭毛蟲為例

楊箴芸,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了解捕食者與獵物之多樣性及其交互作用機制在生態學上一直是很重要的議題

 
D-指標:新的生物多樣性指標與網路展開理論之應用能解開食物網的複雜度

D-指標:新的生物多樣性指標與網路展開理論之應用能解開食物網的複雜度

由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龍谷大學與東北大學的科研團隊與本所三木健老師共同合作的研究計畫,提出了新的生物多樣性指標(D-指標)用以量化食物網複雜度

 
由臺大學者領導的國內及日本團隊獲得了”生態學研究”期刊第十八屆優秀論文獎,該團隊並將於2018年11月在臺南成功大學籌辦第六屆的臺灣-日本生態學研討會

由臺大學者領導的國內及日本團隊獲得了”生態學研究”期刊第十八屆優秀論文獎,該團隊並將於2018年11月在臺南成功大學籌辦第六屆的臺灣-日本生態學研討會

Fei-Tsui Reservoir (FTR) and the simulate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epth profile of methane oxidizing bacteria (MOB).   為了釐清甲烷氧化菌的垂直分層如何促進水域生態系的表層-底層耦合作用

 
致沈流風場(downwelling-favorable wind)能產生湧升流嗎?

致沈流風場(downwelling-favorable wind)能產生湧升流嗎?

陳思妤,陳世楠 Ekman transport 是海洋學中重要的物理過程。 Ekman 在1905年對此所提出的概念是: 在北半球,當海洋表面受風應力作用時,表層海水並不會順著風向運動。因為科氏力的作用,表層海水會向風的右手邊偏折,如此才能維持其三個主要作用力

 
嶄新的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發現,生物種類間動態交互作用網絡對生態系統穩定性有關鍵影響

嶄新的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發現,生物種類間動態交互作用網絡對生態系統穩定性有關鍵影響

謝志豪教授(臺大海洋研究所)與學生張俊偉(中央研究院國際學程)和其合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二月十五日 的《自然》期刊上發表一套

 
來自海洋岩芯與極地冰芯的訊息:全新世上次冰期以來的全球溫度震盪

來自海洋岩芯與極地冰芯的訊息:全新世上次冰期以來的全球溫度震盪

原文:Alfred Wegener Institute新聞稿  王珮玲 譯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he climate will change in the future

 
張明輝老師解析黑潮蛇行機制獲傑出期刊Deep-Sea Research選為封面

張明輝老師解析黑潮蛇行機制獲傑出期刊Deep-Sea Research選為封面

本所張明輝老師(見照片)以連續兩年寶貴的實測海流資料,揭露臺灣東方黑潮蛇行與流量變化背後的物理機制,受國際海洋學界重視

 
微生物群聚及代謝特徵影響陸域泥火山元素循環

微生物群聚及代謝特徵影響陸域泥火山元素循環

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的重要氣體之一,等量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潛能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在百年尺度下約是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

 
底棲生物活動影響全球海床有機碳轉換率

底棲生物活動影響全球海床有機碳轉換率

底棲動物透過生物擾動重新分配底泥中的顆粒,水和溶質,影響底泥溶氧濃度以及氧化還原帶的時空分佈

 
花蓮深海發現巨大內波

花蓮深海發現巨大內波

白書禎、楊潁堅 在人們的直覺裡,深海的流動應該非常緩慢,因此深層海水的水質也應該是穩定的。然而,近來許多新發現逐漸扭轉了這個印象

 
環境選汰和擴散限制對海洋細菌和原生生物群聚構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環境選汰和擴散限制對海洋細菌和原生生物群聚構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吳文學,謝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洋細菌和原生生物是海洋食物網中最基本且重要的組成成員

 
SK-II計畫觀測與模擬雙管齊下探索渦旋與黑潮交互作用

SK-II計畫觀測與模擬雙管齊下探索渦旋與黑潮交互作用

黑潮(Kuroshio)是北太平洋西方邊界的一支北向強流,挾帶巨量的水體、熱能、鹽份、懸浮質等經過臺灣東側,沿著東海大陸斜坡一路

 
張明輝老師連續兩年的OKTV海流觀測陣列解釋黑潮受渦旋衝擊產生之流軸擺動及流量變動

張明輝老師連續兩年的OKTV海流觀測陣列解釋黑潮受渦旋衝擊產生之流軸擺動及流量變動

世界海洋環流實驗(WOCE)中的PCM-1海流儀陣列(1994/9-1996/5)為近代黑潮觀測的濫觴,該觀測成果至今仍為黑潮研究的重要基石